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彝家寨子叫海恩底。海恩底位于戛木管理区大堰村小箐组,如今这里道路四通八达,群山环抱,美丽富饶,依山而建的民房在绿荫中时隐时现,是一个集避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天然大氧吧”。 “在2010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小村寨,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猫路,并且到寨子中央就落头了,运输大部分靠的就是人背马驼,出行都困难,更不要谈其他发展了。”戛木管理区工作人员孟丽娟回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大堰村这个曾经较为落后的环境中长大的彝族青年黄彪,如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已成长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百里杜鹃管理区大堰村猕猴桃基地
1979年出生在大山里的黄彪,成年后便外出打工。2016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带着浓浓的乡愁回到家乡创业,牵头成立了百里杜鹃海恩底圆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囿于现状是不会有未来的,怀着一颗带领群众致富的拳拳之心,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黄彪说,他计划充分利用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选择合适的产业,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树立脱贫致富榜样。 合作社成立之初,黄彪主动挑起重担。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大工程,黄彪一直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乡村旅游发展道路。提及黄彪,合作社副理事长黄河赞不绝口:“我们这个合作社真的是全靠黄彪带动,他很果断也很无私。就说去年吧,那时因为资金短缺,火把节灯光就没安排上,他知道后二话没说,自掏腰包就去把灯买来了。”

黄彪(右)和同事正在统计合作社增收数据
黄彪待员工总是严格与宽容相结合,合作社社员陈廷科评价说:“在工作方面,他要求很严格,他总说‘顾客第一’,不允许有一丝懈怠。但我们遇到不懂或不会做的事,他也会亲力亲为,耐心讲解,带着我们一起做。” 通过不断学习,黄彪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文化先行、宣传出击”等方面着手合作社发展,深入挖掘开发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及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建设高品位、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益的特色休闲农业。随着当地群众的加入,合作社逐渐壮大力量,如今社员从最初的42人发展到了191人。

新时代的大堰村新貌
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在戛木管理区的帮助下,黄彪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结合本地特色,对全组52户民居进行改造,开展环境整治和产业升级,并在小箐组建起了文化墙、活动广场、烧烤场、钓鱼池、游泳池等文娱设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避暑休闲。 据悉,如今海恩底圆梦合作社共惠及农户60户231人。现有产业杨梅150亩、猕猴桃70余亩、辣椒100余亩、草莓大棚5个,给小箐群众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

黄彪获“毕节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黄彪的带动下,目前小菁组共有农家乐3家、农家旅馆4户。由于在脱贫攻坚期间充分发挥积极带动作用,2019年,他获得“毕节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朴实的黄彪说:“我做的事很平凡,感谢党和政府的肯定和鼓励,我会不断鞭策自己,再接再厉,带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吸纳更多老百姓参与进来,让大家都能享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通讯员 汪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汪瑞梁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