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94|回复: 1

新闻摄影在报纸发展中的价值作用

发表于 2020-5-8 15:13: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章铮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改变。以视觉冲击力强为特征的图片报道,成为读者的首选。这里,笔者结合中国石化报新闻摄影现状和个人新闻摄影实践,就读图时代、融媒体时代怎样认识图片、用好图片,增强报纸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一、构筑独特的读者识别系统

  从最初每周一期、对开四版到每周五期八版,从“机关味”比较浓、时效性比较差,“外行看不懂,内行不解渴”到群众性、时效性、可读性、可视性比较强。《中国石化报》办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越来越让人愿意看、喜欢看。这些成绩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石化报》建立了自己的读者识别系统,打造了新闻摄影报道的专属阵地,使新闻摄影成为自身的特色品牌和主打项目。

  从自身特点看,新闻图片不但是具体的、可见的、可感的,而且是凝固的,可供仔细观看,反复审视,比流动的、一闪即过的电视新闻画面更能吸引“眼球”,留下印象,从而启迪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情感。因此,重大事件、重点人物、重要工作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的新闻,用摄影的方式表现起来很有说服力,往往具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近些年来,《中国石化报》不断做精做优摄影纪实版和专题摄影栏目,用稿量逐年增加,让石化故事和石化人的工作生活得到更充分、更生动地展示。

  从报纸编辑看,《中国石化报》讲求的是眉清目秀,重点突出,既善于重点新闻跃然于版面,又善于借助图片、标题和线条、色彩加以配合,强化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引起读者注意。—版大图和组图的运用是《中国石化报》版面的亮点,从近几年来见诸一版的图片看,充分体现出题材的多样性、新闻的贴近性、画面的鲜活性,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配合标题的出新,使图片更加突出、醒目。因此,就读者识别要素,与国内众多行业报纸相比,《中国石化报》更胜一筹。

二、突出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

  新闻摄影首先是新闻,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和手段。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都是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判断,然后进行报道,通过媒体传递给读者。新闻摄影不但具备时效性、接近性、真实性、客观性等一般新闻要素,而且具有文字报道所欠缺的直观性、现场性、形象性。

  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一定富有动感,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既能够抓住报道对象的整体形象,又能够显示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同时还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读者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而且,新闻图片取材非常广泛,工作生活中的一次感动、一件意外、一个场景乃至温馨时刻、唏嘘难过、感慨幽默等,都可以通过图片来表达。在信息日趋同质化、媒体获得独家线索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当下,更需要摄影记者以独家的眼光和独特的拍摄方式捕捉新闻。

  例如:《中国石化报》2016年5月16日在七版刊发的《租赁内部人员打短工》、2016年2月29日在八版组照刊发的《井场来了新娘》、2016年11月8日在四版纪实专版刊发的《爱心点亮希望之星》等摄影报道,这些都是记者敏锐地抓住新闻发生的瞬间,用真实动人的镜头语言,触动受众内心,引发读者共鸣。这些报道因此分获《中国石化报》年度新闻类奖,单幅、组照、纪实一等奖。

三、体现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

  图片报道需要摄影以平视的眼光看待报道对象,用心与之沟通交流,给予他们关怀关注,充分体现出新闻摄影的人文情怀。另外在报道的策划、题材的选择、画面的处理、编排过程等等每一个细节上,也要体现出对读者的理解和对报道对象的尊重,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媒介环境。

  就报道的主题而言,新闻摄影的核心是宣传人、展现人。 报道对象可以是新闻人物,也可以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例如,《中国石化报》刊发的年度组照一等奖摄影报道《井场来了新娘》,就是关注了大油田里的小人物。这组摄影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一种暖暖的亲情、温情和爱情用镜头呈现给读者。它的视觉语言既不奢华又抓眼球,朴素中有创新(特别是大图中玻璃反光的运用恰到好处),创新中有平实,内容与形式完美组合。还有中国石化扶贫纪实报道《爱心点亮希望之星》,记者关注扶贫对象张磊达10余年,从“9年前和9年后”“一个人的学校”等故事中饱受感动、震动和教育,精心拍摄出贫困孩子们借助企业资助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共和国长子”的社会担当。

四、完善摄影报道机制

  长期以来,许多行业报纸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各自为政,缺乏对新闻线索和体裁的统一掌握和运用,文字记者也拿起相机拍新闻图片,使原本非常重要的图片拍摄变成“随手拍”,导致报纸图片质量下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完善图片报道机制,形成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协同作战的格局,增强报道合力。

  首先要对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素材、题材深入研究,加强策划,对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精心设计安排,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凸现其新闻价值,将摄影记者的主动性和编辑的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打破“千人一面”的状况,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及特色。从《中国石化报》历次重大新闻报道来看,高效摄影报道机制的建立,能够增强报道的可视性、吸引力,紧紧抓住并感染读者。比如,中国石化报这几年陆续开展的管道行、沿边行、川气东送千里行、会战一线行等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以及刊登的《星光大道走进普光气田》《感动石化》人物评选等系列报道,经过策划,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密切配合,先后共连续刊出近几十条独家新闻,在企业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同时,摄影报道也要积极转作风,接地气。在策划实施《中国石化管道行》系列报道过程中,中国石化报社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行程万余里,采访了40多家油库码头、输油站场、生活基地和上下游关联企业,报道了8000余名管道员工不惧孤独、寂寞和环境艰苦,坚守6000多公里管道和100多个站库的感人事迹。记者们与一线员工同吃同住27天,并目睹、体验了石油管道工人的艰辛,详尽报道管道工人身在异地工作生活的心理状况,采写了104篇稿件,制作22期电视专题,向中国石化新闻图片网提交图片100组。《中国石化管道行》荣获当年中国报业创新奖,有效提升了报社的影响力,也锻炼了记者、培养了人才。

  目前,中国石化报社正在提升新闻图片的报道质量和报道视觉,深度发掘新闻图片的增值空间上下功夫,让摄影报道更具震撼力和穿透力。

五、全方位拓展新闻摄影报道

  中国石化报社把媒体融合作为重点来抓,制定并实施新媒体发展三年规划(2014—2016),瞄准央企一流新媒体目标,积极顺应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流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加强各类新平台终端建设。

  其中,中国石化新闻图片网的建立与发展,以特有的方式迎合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各石化媒体对新闻图片的需求有了坚实基础和支撑,另一方面使新闻图片开始市场化运作,另外,新闻图片网以差异化优势打造其“快捷与应用”的实效定位,使得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平台的建设。目前,新闻图片网为石化新媒体起到支撑作用。

  依托传播渠道创新,全方位拓展新闻摄影报道。媒体融合时代,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APP等网络媒体平台的兴起和应用,让摄影作品的发布途径和空间得以拓展,新闻摄影图文并重、动静结合、声画并茂,多媒体展示、多途径传播。石化报社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多媒体平台建设,不断尝试新闻摄影图片创新,让更多的新闻摄影作品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平台呈现给读者,既为中国石化新闻网、石化报公众微信号、个人微博用户和粉丝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也有效调动了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拍摄积极性,同时也为摄影者参与媒体融合竞争,打造和抢占一个制高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8 15:15:5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