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境之外,我有一座书斋,它是山间隐者居住的小屋。手持一卷,无论在何地,这个书斋便在我周身盈盈展开,把红尘挡在窗外。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被书斋的沉闷寂寞窒息着,他选择了逃离,走向世俗奔向自然,在理想的追求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我,只是个弱者,走出书斋,依然逃不出樊篱。不能自由地呼吸,不能恣意地呐喊,不能畅快地欢笑,河流山川都是萎靡忧郁的颜色,城市到处闪烁着妖冶的欲望,人们来来往往,面无表情。我无力改变这一切,只有躲入书斋,像一条在岸上残喘濒死的鱼回归江海,在文字中自在游弋,虔诚皈依。
刘禹锡的陋室但有鸿儒,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我的书斋没有新媒体花花绿绿的资讯,只有原始的方式,经典的阅读。日益物化的现代社会,朝着混乱无序的高熵轨迹发展,心灵和头脑的冲突,带来了各种压力和困境,让我们浮躁不安、茫然和错乱。而到处充斥的新媒体和快餐式阅读,只有流俗的更替,没有智慧的沉淀,更没有灵魂的叩问,一如酒精的麻醉,不能从根本上自我引导,自我救赎。
李后主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未写完,城池便被攻破,世人评说:“自古文人,虽在艰危困踣之中,亦不忘制述,盖性之所嗜。”传统文人的创作不是一种理性的目的而是一种生活和心灵方式。同样,真正的文人,阅读不是唯一以功利为目的,而是一种积淀智慧的心灵生活。经典的阅读就是要回归心灵,回到儒雅的思想和温良的精神之中。翻开典籍,白纸黑字,滤去了五光十色的杂质,字里行间是一个安宁纯净的环境,仿佛与鸿儒对坐,注目倾听他们智慧的闪光、情感的震颤和灵魂的歌唱,我的心灵一一感悟,洗脱蒙垢,仿佛成为一个深沉、灵敏、纯朴、博大的中国古典的文人。
我的精神世界在智慧的“参禅”中日渐充实、强大。儒家的君子仁德、积极进取,道家的保身修身、顺其自然,佛家的善恶因果、禅悟人生,三个药方共同调养心灵。让我坚冰严封的心底,涌出清澈的热流,融化痛苦和绝望的苦冻,保持着对生命活泼清洁的态度和坚守的信仰。
书窗前扬起千年的风沙,我依稀看见孔子带着弟子,在结满衰草的六国驿路上颠沛流离,累累如丧家之犬,背负着儒家理想而找不到出路。一如耶稣领着门徒,传播上帝的福音,被恶人凶残地钉上了十字架。踌躇质疑中,颜回的身影孱弱而坚定,仁义之志被嗤为愚儒矫饰,仍然矢志不渝。穷居陋巷,箪食瓢饮,以达观内修睥睨混浊之世。孔子“道不行”而终成中国治世人格的千秋模范,如耶稣三铁钉血流十字架而成为万世宗仰。 “邦无道则愚,愚不可及”,乱世不移心性,为睿智之愚者,最难能可贵。所以,颜回不过是《论语》中的只字片语,也被后世千古颂扬。无论何时,信仰不该被蚀空,典范不能被湮没,君子之风不能散成漫天流离的飘蓬,重建秩序要从人心归宗开始,也许这将是帮助我们在精神茫然的危机中安然突围的唯一道路。
史书,把楚汉风云卷进了我的书斋。面对项羽自刎乌江,百战百胜的韩信忽然想起,在淮阴县,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他坐在岸边,向着眼前的溪流垂钓自己的未来。那是一段短暂凄美的传奇。太史公云:“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然而历史没有假设。鸿鹄之志不堪功利的负重而无法振翅高远,注定躲不开甫一绚烂便黯然收场的宿命。不若曾国藩,如日中天,却能淡泊名利,保泰持盈,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人在失意困顿中,需要勇猛精进,在进取之时,得意之际,要保持清醒。魏征撰文《九成宫醴泉铭碑》结尾时写道“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万物有虚亏盈满,不争而争,顺应自然,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航向。苍黄钟室里的太息,飘过汉宫的落月青瓦,拂过淮阴溪畔的秋草荻花,穿越千古时空,落入我的胸口,珠泪纷纷如雨下。
世事有时觉得越来越荒谬,难懂,我浮沉其间,难免执迷不舍,诸多烦忧困惑。忽而,书斋里走进一位法师,没有袈裟,而是穿着黑布马褂,整洁威严而温和,如一株宽茂清净的菩提。他对我说:“禅理禅外,皆悟人生”。语气悠扬、沉静,带着深山古寺里晨钟的梵音。邪正善恶,皆依因缘,成败得失一样由因缘而定,看似偶然巧合,其中种种条件都在促成变化,冥冥中自有定数,要淡然豁达,不能执着于一时一念,放下即自在。不要妄图控制外境,要掌握内心,不被外物所役,才能获得宁静、安闲、美好的心境。一番指点,我豁然开朗!李叔同先生挥一挥衣袖,飘然远隐,身后留下一杯淡茶,余温尚在,清烟袅袅。
“断肠明月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是谁在书窗下浅吟心事就花阴?转身,竟是纳兰容若。“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 沉思往事细思量,当时只道是寻常”,“料也觉、人间无味。清泪尽,纸灰起”。不加矫饰的文辞,情真意切,字字如画如面,催人肝肠。纳兰,爱妻已亡,情深如你,还“只向从前悔薄情”,你知道几百年后的这个时代,爱情是如何虚妄吗?她已被摘下高贵的王冠,赶出信仰的庙堂,浪迹在浊世浮华中,沦为权力的交易、金钱的奴隶、欲望的皮囊,面容灰白、陌生而忧悒。卢氏无命却有情,我辈无情空有命,谁应艳羡谁应怜?
隔海望那端,有一口爬满绿苔的水井,常年漫出纯真沁人的凉意,井下埋藏着中华五千年不曾断裂的历史文化根脉,井旁的屋梁上,悬着一盏马灯,悠柔安详的光晕,护佑着诗人叶珊所有的遐思和幻想。他在给济慈写信,写宋朝古典的惊悸,写他血液里蛮荒的忧郁,写夏夜,古老建筑物里流泻出的琴声和来时路,楝花不飞,落了一地。那些文字古意和现代兼美,如烟水迷离,饶有情致。那些深邃的哲思和深沉的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缓缓淌进我心灵的沟壑。在文学创作竞今疏古,俯就大众的今天,这样的性灵诗意和对语言的虔敬,只是一屏寂寞、优雅的风影,让人敬佩,也最值得珍惜。
书,是冬夜,陋巷深处,蓬窗上动荡的昏黄,是刑前,哀鸿声中,一曲辉煌裂帛的《广陵散》,让我们的心灵怡然自得,从容不迫。书,是大漠扬沙中驻扎的百万雄兵,是高高秋月下镇守的万里长城,让我们的心灵水草丰美,江山永固;书,是散佚在滚滚尘嚣中的一帖妙方,是脱颖于粗陋不堪中的一双柔荑,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抚慰,休养生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坚守书斋的我,自知、自持、自守、自乐,最终也是一本胸无城府的书,清莹秀澈,洗涤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