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邢生祥 通讯员姚江红 曹艺凡)蓝蓝的天空下几朵白云在空中飞舞,在青藏铁路这条通往神奇西藏的“天路”上,宇兴文正驾驶第6722趟列车缓缓驶出西宁站。57岁的他,40年火车司机生涯中从未发生一起责任行车事故,安全行车达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圈。
在驾驶室内的宇兴文左手放在制动手柄上,右手握着调速手柄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大半辈子过去了,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考取了火车驾驶证,能操纵着一列火车奔弛在这千里铁道线上。”宇兴文从1980年进入西宁机务段运用车间工作,40年来,他乐此不疲地坚守在3平方米的司机操纵室。他从司炉、副司机,成长为成熟的火车司机,他自己也没想到能在这两条光溜溜的铁轨上一跑就是40年。
40年来,宇兴文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时代变迁。以前驾驶蒸汽机车条件有限,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跑一趟车至少要消耗八九吨煤,司机就必须一锹一锹的填煤,少一下都可能供不上气,火车头就跑不起来。
“每次瞭望,我都得斜着半拉身子,伸着脖子、瞪着眼,丝毫不敢懈怠。那时候,我们出车的必备物品就是一个‘腰子饭盒’,一走就是好几天,想想那时候在火车上待的最长的一次有15个小时,回到段上还要亲自擦车,每次回到家孩子都嫌弃我满身的机油味,那时候是真苦呀。”除了工作强度,驾驶室的瞭望条件也是让宇兴文终身难忘。
虽然辛苦,但宇兴文执乘的火车从没有发生一起责任行车事故。凭借着对火车的热爱,在1990年,他担任了司机长职务,他和徒弟们积极配合检修作业,加之自己摸索和维护,将“119机车”打造成了西宁机务段的示范机车。
近年来,随着铁路的改革发展及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机车值乘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包乘制改成轮乘制,宇兴文驾驶的机车也逐渐升级为和谐型电力机车。“现在执乘噪音小,速度快,故障率低,又没有蒸汽机车的烟熏火燎,夏天热不着冬天冻不着的,跑一晚上车,到公寓能够好好休息一下,第二天照样精神着呢!”宇兴文说。
无论更换何种机型,率先学习掌握操作技能,悉心向车队的同事传授操纵技艺,他的良好表现,使他成为了西宁机务段的“铁杆老司机”。
但实践经验的增加,并没有使他的工作时间减少,每次出勤前,他要对有可能遇到的线路施工和恶劣天气情况充分了解,做好安全预想,在上车前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花上1个多小时的时间,仔细地做一遍发车前检查,并将驾驶室内地窗户擦得透亮,“窗户透亮了,开火车时心情就敞亮了。”宇师傅笑着说。
“把自己每趟值乘的列车驾驶好,把旅客平安送到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看到万家团圆就是我们铁路人最希望看到的。”回顾自己整个职业生涯,宇兴文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