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的日子。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也发表一年了。
汶川地震时,阿来在成都。他目睹了这场骇人的灾难,心灵受到极其巨大的震颤和创伤。很长一段时间,阿来不愿写有关这场灾难的小说。“直至2018年的5月12日,我突然泪流满面,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十年间,经历过的一切,看见的一切,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我要让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
我们内心也有一个云中村
《云中记》的故事,源于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小说围绕云中村的祭师阿巴展开,地震后,为躲避潜在的次生地质灾害,阿巴跟随云中村集体搬迁,离开故土以后,村民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经历了沧桑巨变。当看到大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以后,阿巴决定回到云中村去安抚鬼魂。一个人、两匹马,在空无一人的村落里,阿巴为无数消逝的生命寻找到了意义。小说的结尾,阿巴和云中村一起随着滑坡坠入江水,成为云中村历史的一部分。
“为什么对《云中记》有一种血肉般的情感呼应和照应,其实因为我们内心也有一个云中村。我们的故乡、我们的那个云中村是需要去唤回的。这是小说最感动之处。”作家苏童曾如此分享他的阅读体悟。
阿来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在他笔下,万物有灵。祭师阿巴的形象,则和阿来之前塑造的许多“孤绝的个人”一样,充满神性的光辉,为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解世界的可能。
向莫扎特致敬
《云中村》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向莫扎特致敬,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安魂曲》庄严而悲悯的吟唱。”
2008年,在地震灾区的一个镇子里,阿来作为志愿者亲历了灾后救援和重建。在震后的最初几天,当黄金救援时间过去以后,之前喧闹的镇子突然安静了下来,“一下子探照灯就灭了,一片漆黑,因为那几天老是下雨,天空暗黑一片,很多人倒在地上就能睡着。”在可怕的寂静中,阿来突然想起《安魂曲》,他在自己的车上翻出了这首曲子。“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们面对死亡能发出莫扎特《安魂曲》这样的声音,它对死亡不是亵渎,而是一种尊重,有一点点赞美的态度、理性的态度。”
阿来打开音乐,一点点调大。后来,他发现车边来了几个人,大家默默地站在那里听。音乐结束后,大家又沉默无言地散开了。
十年后,当阿来写《云中记》时,《安魂曲》再次在脑海里回响,“我想我一定要写出这样的东西,有人性、神性。我不知道该怎么写,但是我觉得一定要写出死亡当中所内涵的那种尊严、悲伤、怜悯。”
小说的结尾,阿巴跟云中村合二为一,作家苏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巴是把自己作为最大的祭品,当完成了这一次祭奠的时候,《安魂曲》也就完成了。
《云中记》 弥补了一个遗憾
在评论家何平看来,《云中记》的出现弥补了一个遗憾,“我跟几个出版人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中国2008年汶川地震,这么大的一个灾难,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一直没有能够代表汉语写作的这样一个文学作品出现,这其实是很遗憾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也是期待这样的一个作品,对作者也是有期待的,我们心里也有一个预期,应该是由阿来写这样一本小说。”
而《云中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写作出版,对于中国的作家,如何面对民族的这样一个灾难,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云中记》里,阿来不仅记叙了祭师阿巴的所思所历,还书写了云中村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甚至是树林边缘阳光中消失的小鹿,竖起前肢四处张望的旱獭,矮脚人墓穴里的狐狸,年年归来的雨燕的泥巢以及停歇在房梁上猫头鹰的梦境,等等。
这样一种自然的生长,平静而又充满力量,“而这样一部作品未来可能会成为我们民族灾难创伤创作的很重要的起点。”何平如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