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长相与行为,“博比特虫”这个名字与“蠕虫”、“沙蚕”相比也具有满满的科幻风。据说这可能与一位叫做约翰·韦恩·博比特(John Wayne Bobbitt)的男子被妻子“断根”的悲惨遭遇有关。
这是发生在1993年的一起轰动美国的家暴事件。当时22岁的洛伦娜·博比特(Lorena Bobbitt)因为不堪丈夫的出轨与虐待,在一个周日晚上,她拎着8英寸长的切肉刀进入卧室,毫不犹豫地割掉了醉酒约翰的“命根子”,驱车将其扔到了不远处的田野里。
冷静下来的洛伦娜或许意识到事情闹大了,就主动报警并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告诉他们她把那该死的东西扔到哪里去了。经过彻底的搜查,这名26岁的前海军陆战队士兵找回了他那残缺的“命根子”并重新接了回去。

洛伦娜与约翰
之后在1994年1月的法庭听证会上,检察官和陪审团只花了7小时就判定洛伦娜无罪,因为她是在精神错乱的状况下伤人的。
洛伦娜在州立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里观察后便被释放了。而术后痊愈的约翰非但没有因为这段令人羞愧的经历“隐姓埋名”,反而走向了色情明星的道路。
那么这起事件与博比特虫又有什么关系呢?据说大约20年前,一名水下摄影师看到了这种虫子强大的咬断猎物的能力,这让他想起了洛伦娜,认为两者的行为有一定的相似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男生在夜潜时,要害部位遭其毒口,不过目前为止鲜有与博比特虫伤人有关的报道。
其实名字怎么来的倒不重要,现在的博比特虫也有属于自己的学名Eunice aphroditois,但是科学家们在博比特虫的分类和归属问题上仍有巨大的争议。
博比特虫最初是在斯里兰卡附近的印度-太平洋热带水域发现的,在世界各地的热带海域中都有分布。然而科学家认为人们可能会将其他类似的巨型矶沙蚕误认为是博比特虫。
单从外形上去区分这些不同的物种是十分困难的,这也使得对矶沙蚕属(Eunice)内物种的分类学、系统学研究变得十分复杂。
德州农工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安雅·舒尔茨(Anja Schulze)表示海洋生物学家在野生环境中并不经常遇到这些矶沙蚕类生物,于是相关标本就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但是保存方式又成为了一个麻烦的问题。科学家能够接触到的标本一直浸泡在福尔马林或乙醇中,这滤去了它们身上绚丽的彩虹色。而据舒尔茨描述,这些颜色或许是区别不同种类博比特虫的标准之一。

所以在分子水平上对其系统发育特征的研究,以及更多有关它们栖息地的数据,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用且必要的工具对这些神秘的物种进行更精准的分类。
比如最近的研究正式将居住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巨型矶沙蚕归类为Eunice rousseau,而不是博比特虫。
有意思的是,它们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潜入人类社会中,并且生活得还不赖。除了开头所提到的例子,2009年日本濑户渔港发现了一条长达3米的博比特虫,体重近0.5公斤,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博比特虫。
英国《每日邮报》也曾报道过一名美国男子在自家的鱼缸内发现博比特虫的经历,
此外人们对博比特虫的繁殖方式所知甚少,研究人员推测,博比特虫的有性生殖发生在早期阶段,甚至当它们只有100毫米长的时候,这与往后的大个头相比是非常早期的。
研究人员也试图从博比特虫的近亲入手来揭开它们繁殖的面纱。他们发现一些矶沙蚕类生物为了繁殖,身体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它们身体的后半部分会发生改变,用来包含精子或卵母细胞,而且通常有一个大的眼状斑点。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会离开庇护所,集体游到海面上。这种群集行为随着精子和卵子的大量释放而结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受精。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对博比特虫产生“大胆的想法”,尤其是当你联想到沙蚕,这些俗称“海蜈蚣”的虫类既可以当饲料,也可以做美食。

沙蚕
不过沙蚕属于沙蚕科,与矶沙蚕科的博比特虫有着巨大的区别。至于博比特虫的味道如何,这可能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回答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