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5月10日是第四个“中国品牌日”,当天中国品牌日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在云上开展,这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创新活动形式、持续推动中国品牌建设发展的积极探索。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品牌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推动决胜全面小康与全球战“疫”中,中国品牌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疫情下,又该如何通过品牌建设激发内需活力?新形势下中国品牌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就相关热点问题,经济日报邀请3位专家深入研讨。
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增强
主持人: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3年多来,我国品牌战略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品牌建设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新亮点?
祝合良:我国品牌建设取得了大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亮点。概括来说,就是建品牌、爱品牌、用品牌的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品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二是消费者品牌意识大大增强。买品牌、卖品牌的呼声在日常生活与企业经营中处处可见。三是企业品牌建设掀起新高潮。四是媒体加大了对中国品牌的宣传。五是各类品牌研究机构、品牌社团组织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及民间组织成立了100多个品牌研究机构。
曹定爱:品牌是有品质的牌子,品牌价值是交易价格的溢出。推动品牌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交易溢出的最大化,也就是构建一个多维条件下交易溢出的目标函数。
比如,有两个生产要素7和9,按常规组合生产可能性是7×9=63(多为传统行业中的佼佼者,如美的、格力等);组合更好的情况下是7的9次方为40353607(多为高新技术行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而最大的组合值是(7!)的(9!)次方为5040362880(即将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这就是通过品牌效应实现核聚变,“!”就是核聚变的因子。
品牌战略就是通过科学的系统方法对目标函数求解,实现最大化。实现路径就是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利用现代计算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有机运行。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发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到品牌战略的各个环节,这是推动品牌战略的价值所在。
朱永利:品牌建设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品牌,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自主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不断上升,工业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将更多地在价值链高端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国际化、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这一时期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增强。目前,全国已有近万家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涌现出一大批示范企业。根据对示范企业的调查,企业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重点消费品的定制化、中高端产品供给比重显著提升,消费品安全技术指标90%以上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保持一致,我国工业产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制造向高品质迈进。
全球战“疫”传递品牌力量
主持人: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推动决胜全面小康与全球战“疫”中,品牌应如何参与其中并发挥积极作用?
曹定爱: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全面小康,就是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等较之前有本质提升和持续保障。
与之对应的是,各级政府从经济结构优质、城区品质优化、人民生活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党风政风优良等方面,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快速形成战“疫”合力,确保了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复市。
在抗疫实践中,企业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凸显。疫情期间,不少企业跨界生产口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与品牌的强大行动力。如今,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圈粉,也在“出海”过程中赢得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