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8|回复: 0

[书感] 任何成功之前的准备都是有意义的 ——读《野果》有感

发表于 2020-5-20 14:33: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陈荣辉

      花开烂漫的春天,脑海总是想起小时候与小伙伴在山间田野疯狂撒野采摘野果的镜头,回忆令人跃动,直至遇到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大卫·梭罗著的《野果》,躁动的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野果》一书的书稿构思于1850年夏,起笔于1859年秋,却出版于1999年。文笔优美,表述生动,读者阅读起来宛如进行一段野外旅行,不会有波澜壮阔、惊险曲折的经历,但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乐趣和收获。

      家乡的草莓是一年中成熟最早的果子。草莓口味最佳的时候是六月底,但草场上的草莓要推迟一周左右,甚至到了七月还能在草场上采到。

      初夏时咬开一个草莓,吃下一颗红彤彤的心形果,勇气豪情顿时油然而生,一年余下漫长的日子里就能面对一切,担当一切。细细品读不难发现梭罗写的《野果》,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梭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不遗余力地为植物奉献生命,盖因草木四季,正是世态人生。一如梭罗通过《野果》源源不绝地向读者传递的讯息:任何成功之前的准备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每一个人集中精力去努力做好的,这样不但不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让人在之后的道路上体会到它的好处。

      衡量任何一项活动的价值都不能凭它最后盈利多少,而应该看我们从中得到多少长进。在山野里,在草场上,梭罗给人们留下踽踽独行的身影,他俯身去采,仰首去摘,他采摘的,是他人生的果实。

      他说:“我的天职就是不断在大自然中发现上帝的存在。”他在自己的帽顶上做了一个储物架,为的是采集植物标本。他也会在外出时带着一本介绍植物的书,以便于随时查阅。他成为波士顿自然史学会通讯员,阅读了许多植物学家的著作,学习植物学的观察记录方法,他就这样没头没脑地、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余生交给了植物。

      他对植物的描述精彩极了,引人入胜:这种火鸡麦(即玉米)的杆像芦苇的一样,里面是些海绵状有小洞的组织。每棵杆高五到六英尺,有些结节,下面粗,多呈紫色,往上渐渐变细。玉米叶又宽又大,也和芦苇叶一样中间有叶脉……

      大自然不仅向我们献出果实,也向我们献出鲜花,梭罗言之凿凿,身体力行着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野果》是梭罗的最后力作,是他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陆续写成的一组有关野果的散文。

      在书中,梭罗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游伴和植物学老师,他满怀对大自然的神圣挚爱,以其仔细考察野外行程为线索,娓娓动听地详细描述了各类野果在北美地区的分布状况,它们的花期、结果的具体时段和各自形态等生命艺术,让人感到身边一切草木的和谐、可爱和宝贵,各类生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重要。

       从书中联系当下,不难理解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特别是疫情期间,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会与国家社会企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野果》写作了三年,直到梭罗逝世;而野果标本的采集,贯穿了他生命的最后十二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