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核心提示 历时17个月,写了199章共45万字……去年10月,只有初中文化的四川籍农民工周述恒令人惊讶地完成了一部长篇“巨作”——《中国式民工》。小说以自己 13年的打工经历为蓝本,以周小凡、小林和张志伟这几个民工的打工生活为主线,近乎白描式地刻画了农民工艰辛的生存状态。被“挂”上网短短数月,《中国式民工》便占据了多家读书网站首页,点击率超过百万。经由央视等主流媒体的轰炸式报道,周述恒更是以“民工代言人”的身份昂首步入公众视野。而聚光灯下,周述恒却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淡定。近日,记者走入了他位于金山浦上工业区不足20平方米的“家”,对话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1 “名人”周述恒 幸福的烦恼 采访那天,天空淅淅沥沥飘着小雨。从市区乘车逾1个小时,方到达与周述恒约定的地点——128路终点站,金山浦上工业区。10分钟后,一个相貌斯文、戴着眼镜的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出现在面前。
周述恒载着记者来到工业区内一栋不起眼的农民自建房楼下,将借来的电动车还给了修车店的老板。因记者的频繁来访,这段时间他常来借车拉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修车店楼上便是周述恒每月300元租来的小“家”,一张电脑桌、一张大床和一个满是书的书架,构成了他和妻女不足20平方米的栖身之所。
谈及“成名”的滋味,他叹了口气,“哎,春节前就没法工作,自然也没了收入;妻子也要在家带女儿,现在只能‘吃老本了’。”
出书后,小周第一次去了北京,且一去就是几回——上了“小崔说事”、上了凤凰卫视、和出版社沟通出书的事;回来后,还得不时和编辑沟通改稿、接待纷至沓来的媒体;下月,到北京和成都办签售也被摆上了小周的“档期”……
一开始的“感觉很爽”,如今却成了周述恒幸福的烦恼。
“哪个公司都不容许你到处跑,请假是要扣钱的,来来去去工资就被扣得差不多了。”小周说,这波宣传结束,自己还会捡起老本行——推销橱柜、地板,“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养家糊口还是头等要务!”
“说真的,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名人,我只是一个写了书的民工而已,还要因工作四处奔波,依然要为奶粉钱头疼……”更让小周始料未及的,则是出名后,周围民工、甚至一些老家乡亲对他产生的种种看法,这让他“觉得很麻烦。”
但小周着实还是出名了,“红”得让他始料未及,搜集媒体联系方式的名片夹已基本装满,里边不乏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这样的国际知名媒体。
“与其说媒体让我出名,不如说我更愿意利用这个平台来为农民工说话,这才是成名的真正收获。”
2 “农民工”周述恒 铭心的记忆碎片
书中,周述恒化身周小凡演绎民工生活,15年的打工生涯,关于歧视、职业病、欠薪、冲突的记忆碎片真实地困扰着他。
从1978年出生至17岁随堂姐赴榕打工,老家留给周述恒的幸福回忆不多。遭遇母亲在一场农村纠纷中被打死这一巨大变故之后,一直盼着他上大学的父亲改变了初衷,“就希望我能在工厂安稳打工赚钱”。
可很快,儿时对于城市的所有美好想象,却在他拥有第一份工作时被彻底击碎——在一个建材厂与令人窒息的香蕉水气味打了一个月交道后,他选择了逃离。
在《中国式民工》中,周述恒笔下的周小凡曾换过上百个工作,为此出版社编辑曾致电求证真实性。“这事千真万确!”周述恒拍着胸膛说。
“那会儿,一个月换七八份工作再正常不过了!”他笑言,自己对福州的熟悉程度绝不亚于当地人,鼓山、白湖亭、新店、金山、洪山桥、祥坂、连潘、王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像我这样瘦小的男性外来工可能是最不受待见的,手工活不招你,力气活扛不住,透支生命的不愿做。”周述恒自嘲道。
有一年多,小周没觅到像样工作,而比“饿肚子”更难受的则是自尊的“被下岗”,“在城里人‘骨子里的高傲’面前,很难承受!”
他说,一次给公交车上带小孩的妇女让座,“但她坐下后,啥也没说,哪怕一个微笑的眼神……”于是在小说中,有了“城里人,我在等你说谢谢”这样触人心弦的章节。
为了多赚钱,周述恒也曾学着老乡在繁华路段摆起地摊,随之而来的是与城管不可避免的冲突。他把这些糅合了伤痛与悲愤的经历写进了书中,但编辑过程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情节还是被删除了……
“我大概算了一下,书中60%以上是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20%是身边人的。”周述恒说。
3 “代言人”周述恒 另类“抗争”
电视里的周述恒语速总是特快,快到有时口舌打结,对困扰农民工的种种话题,他好似永远说不完。“一开始有点紧张,但是说起来觉得好多了,那些东西张嘴就来。”
节目播出后,大量农民工兄弟加他为QQ好友,不少人打来电话,诉说自己的辛酸。
“我是农民工这一点永远不变;但我感觉现在,自己的责任在变,我有了一些发言权,可以代表他们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
这和他写书的初衷无异,他说,最终下定决心写源于“不满”的重复叠加。
“我们也想用汗水去换取个前程,但努力后却终究无法融入城市,就像两个世界。”小周说,现实中,感受自尊的陨落根本不需要 “城管”、“公交车妇女”这样的“参照物”。
1998年金融危机,农民工供大于求,“老板都很拽”。当时在镗钢厂工作的他,面对从未背负过的沉重钢材,“硬着头皮也得去搬”。因为,那时他就知道,农民工是不能抱着自尊工作的,“如果执著于此,面临的将是失业”。
不满,还来源于主流声音的“不真实、不响亮”。
小周爱看书,爱读报,但看得越多就愈觉得,少有声音站在农民工的平行线,“一些有知识的人在论坛上说农民工的种种不是;报纸上充斥着农民工的过于正面或极端负面的形象;专家的言论也流于片面”。在周述恒眼中,都只是些委屈与忍辱负重,“我想展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反抗精神的群体,不管这种反抗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
周述恒选择的抗争模式,无疑是理性的,但又是另类的,那就是写书!
4 “作家”周述恒 坚持着、执著着
与农民工“网友”交流,继续写作,成了周述恒近期填补“下岗得闲”的“良方”。如今,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第三部(原稿被拆分为一、二两部出版)正稳步推进,新作中,他聚焦两代民工的冲突与对立。
“上一代个性隐忍、为生存担忧,80后则更张扬,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工作环境、教育,乃至个人发展。”
周述恒的不少“80后”亲属都在外务工,加之借助网络平台,支撑其创作的素材并不缺,“但我只有初中文化,构思情节和结构是个难关”。成名后,他得到了一些业内名家的指点,但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帮他“捅破这层窗户纸。”
创作的17个月里,妻子怀孕,周述恒平日还得跑建材业务,只能稍有空闲,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下突现的灵感。这期间,经历了两年中福州的最热天,经历了女儿的诞生,但都没有阻碍创作进度。为写书,他把“绝对不看电影!绝对不玩斗地主!”的警示语贴到了墙上。
缺乏写作经验,字里行间,他有意无意地模仿打小爱看的古龙金庸;结构处理无从下手,他便把《中国式离婚》当作范文,依样画葫芦……他笑言,自己的作品“大概是《中国式离婚》与《天龙八部》的混合体吧”。
发到网上后,从起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日点击量逾2万,周述恒“大呼过瘾”。网友的支持也给了他无限动力,“几天不见文稿上传,就有人催促;写到四五十章时,还有热心人愿意帮着从头修改……”
作品收工后,周述恒就开始在网上联系出版商,“刚开始,他们就觉得民工出书很不可思议,碰了一鼻子灰。”直到去年11月,在网上认识了在北京做图书市场分析的一位朋友,他将作品引荐给了世界知识出版社策划编辑李汀,这事才有了眉目。
书稿做了不少修改但书名不变,这是周述恒据理力争的结果,“我不介意别人说我‘山寨’,我就是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很直白”。
小周说,有条件的话,他还想到其他地方打工,只为了搜集鲜活素材……关于新作结局是否一如前作般“大团圆”,他说还没想好,“但应该还会是阳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