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92|回复: 0

[图游天下] 【出境游】“西南非洲”纳米比亚 遥望淘钻“禁地”

发表于 2010-9-17 09:52: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语】:早期的纳米比亚钻石藏量非常大,趴在地上就能进行开采。当时的德意志殖民地政府便接手所有的小矿租契,把那里变成一片广袤的私人领地。到今天,那一片钻石海岸仍然是只有联合钻矿公司方可进入的“禁地”。
【关键词】:吕德里茨旅游 北达斯瓦科普蒙德旅游 基特曼斯胡普旅游 纳米比亚旅游
1.jpg
纳米比亚在地球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中仅次于蒙古
  钻石往事
  到达纳米比亚的第一天,我被一幅海报所吸引,上面印着“无论你去哪儿,都会让那里的人口翻番”——这是给人口稀少的纳米比亚做的旅游宣传广告。广告词说得没错,我离开海报走了几百米,来到吕德里茨(Lüderitz)的郊外,这座纳米比亚城市位于一个无边无际、空旷寂寥的海岸荒漠的边缘。从这里到地平线之间,唯一的旁人就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当地人,我刚使这里的人口实现了“翻番”。
  纳米比亚这个壮观的沙漠之国沿着西南非洲的海岸线,从安哥拉延绵至南非。深蓝色的大西洋白浪翻卷,浪花的另一侧就是深红色的土丘。纳米比亚没有拥挤都市中那种牙痛般日以继夜困扰你的躁动,有的只是宁静、广袤和让你为之倾倒的自然与文化。这里也是非洲最年轻的国家,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却不足220万,在地球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中仅次于蒙古,每平方公里只住着2.5个人。在一个夕阳如血的美妙傍晚,金合欢树在旷野里被霞光勾勒出炫目的身姿,我提着行李坐上北上的火车。夜晚,火车滚滚向前,白天,我们则坐上迷你巴士,深入到纳米比亚的辽阔旷野。
  这次旅行从纳米比亚南部的港口城市吕德里茨开始。出城没多远,一片荒漠沙丘便在我们面前延伸开去,这就是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Namib-Naukluft National Park),也是传说中的钻石海岸(Diamond Coast)。“早期的时候,这里的钻石藏量非常大,趴在地上就能进行开采,”我们的导游凯文说道,“矿工只用躺在地上,把宝石从沙里面扒拉出来就可以了。”1908年4月,一个名叫撒迦利亚·勒瓦拉的铁路工人在吕德里茨附近的格拉斯帕茨岛(Graspaltz)上发现了第一批钻石。当时,这里还是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地,叫做德属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钻石的发现引发了疯狂的淘钻热。经历了一段混乱发展的淘钻热潮,德意志殖民地政府接手了所有的小矿租契,把这里变成一片广袤的私人领地,向内陆延伸100公里,向南延伸100公里直至南非边境。这片巨大的钻石海岸至今仍然是只有联合钻矿公司方可进入的“Sperregebiet”,这个发音古怪的词便是德语“禁地”之意。
2.jpg  
当年的钻石重镇卡曼斯科已经废弃

  位于“禁地”北端的矿业城镇卡曼斯科(Kolmanskop),在淘钻热的头6年时间里,就从周围的沙地中开采出共计500万克拉的钻石,因而变得极其富裕。这里曾经一度非常发达,有一个1300人构成的社区,其中大多数是德国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然而现在它仿佛是一个城市的标本,再也找不到曾经的繁华与生机了。我们获得许可进入这座鬼城,风沙如舌,伸入被风吹毁的房门,吞噬着墙壁和人类曾经在此生活过的痕迹。在逐渐逼近的沙丘中,我们发现了一间颓败破旧的联谊俱乐部,里面有观众席,仿佛能听见手风琴演奏着华尔兹,德国乐队演奏着旋律欢快的波尔卡。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两条球道的保龄球场,陈旧的木球和9个木瓶仍在等着下一个玩家。我们一时兴起,拍掉木球上厚厚的尘土,玩了几盘。“当心啊,60年前那些矿工的鬼魂,或许就在一旁记录你们的得分呢。”凯文揶揄地说。
  钻矿总工程师的两层宅邸就在附近,看上去就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里的那间贝茨汽车旅馆,风尘仆仆、鬼气森森,唯一的区别是眼前的这个是沙丘景观版。铺着瓷砖的地板和瓷质的卫浴设施保存完好,但窗户上的玻璃却早被沙漠的风吹得不知去向。这里风沙凶猛,来自“禁地”的沙毫无禁忌地呼啸而来,从没有丝毫遮挡的门窗涌入,迟早会把屋里的一切吞噬。殖民地时代的矿工早已离开,但“禁地”的其他部分还有丰富的钻石矿藏,这使得纳米比亚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出产国之一。
3.jpg
被废弃的卡曼斯科
  我在吕德里茨溜达,它建于1884年,四周被沙漠环抱。洁白炫目的阳光洒落在这座城市的教堂顶、啤酒屋以及一排排整齐的住宅上,依稀可以辨认出这些房屋的名字是用哥特风格的字体刻出。山顶的大宅子名叫“戈尔克之家(Goerke Haus)”,是一个德国工程师为缓解刚来的新娘子对汉堡的思乡之情于1907年修建的。我走过装饰华丽的楼梯,走过三角钢琴和奥地利的蕾丝窗帘,透过窗帘,可以看到屋外碧蓝的大海。站在这里,他的新娘子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生活的组成部分:一边是波光粼粼的吕德里茨湾,它就像是一个盛满了钻石的盘子;另一边是内陆,尘土飞扬的“禁地”和各种闪闪发光的废弃物,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困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加之大西洋的阻隔,所以毫不奇怪那些初来乍到的妻子们总是在这里没待多久就坐船返回德国,并且一去不复返。
  这里的街道名称都充满了帝国的贵族气息,比如俾斯麦大街(Bismarckstrasse)和齐柏林大街(Zeppelinstrasse),看着这些名字,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站在海边的巴伐利亚或者普鲁士非洲。其实,这块殖民地的存在时间只有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爆发,来自南非的英国殖民者就把德国人从这里赶跑了。不过,他们的短暂统治几乎给纳米比亚的一切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日常语言到当地的德国报纸,再到美味的苹果馅饼。
4.jpg  
纳米比亚的荒漠地带生活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
  沙漠王国
  来到纳米比亚,沙漠是避不开的风景,然而当你真正走入纳米比亚的沙漠世界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只是无休无止连绵而沉默的沙子。在这片沙漠王国里,有生活、有故事、有历史。纳米比亚最著名的是纳米布沙漠(Namib Desert),它把无尽的粉红色沙丘倾入大西洋。这个沙漠延绵约1500公里,北接安哥拉,南到南非,曾经在这里游荡的布须曼猎人把它称之为“上帝发怒时的作品”。沙漠的光线有着跟这里出产的玛瑙一样的光泽,看得久了,会有些许微微的晕眩。
  清晨,我们沐浴着凉爽的空气,穿过多沙、荒凉的热带稀树草原向内陆进发。当我们凝视着眼前这片位于北达斯瓦科普蒙德,面积5万平方公里的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时,一个当地的白人农民告诉我们说:“只要几天的时间,这里的沙漠风暴就能把一辆汽车表面的油漆打磨得一干二净。”一棵树也没有,我们在荒漠里孤然独立,可以远远地看到野马成双成对地在视野的尽头游荡,它们的祖先应该是当年是从德国人的庄园里偷跑出来的,如今在大自然里繁衍生息。我们算是幸运的,因为荒漠里不太容易看到野生动物,尤其是炎热的白天,动物都躲了起来。不过,在地球上没有几个地方像纳米比亚的荒漠地带那样,在如此严苛的自然条件下还生活着如此多样的野生动物。在砂砾平原上,生活着鸵鸟、斑马、羚羊、猫鼬,以及更难见到的豺、狐狸和鬣狗。在这些动物脚下的土地里,躺着20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和前寒武纪岩石。之后,沿着海岸线,我们将看到企鹅和数不尽的海豹,在大西洋朝北流动的本格拉海流中顽皮嬉闹。
5.jpg  
纳米比亚红泥族人,他们至今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另一处地质奇迹——鱼河峡谷。一个巨大的裂缝在我们面前张开,仿佛是要吞噬天空的一张大嘴。它的大小仅次于亚利桑那州大峡谷,站在悬崖边向下看是需要一点勇气的,约550米深、蚀痕累累的崖壁,垂直的纹路看上去就像是蛋糕的褶皱形包装,水平状的纹路是一条条橙色或灰色的地质沉积物,仿佛地球的年轮,让人顿时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自己不过是这个峡谷边上一道裂缝的尘埃。“瞧,那群勇敢的小斑马!”凯文指着不远处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群由纳米比亚高中生组成的徒步旅行团正朝着峡谷深处走下去。他们紧张又兴奋,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他们将沿着84公里长的谷底小道前行,一路陪伴他们的将是有着数百万年历史的岩层所形成的壮观景象,或许还会有山地斑马、狒狒和豹子。
  火车向北走了一段后,我们下车在基特曼斯胡普(Keetmanshoop)附近独特的科克布姆树林里闲逛。科克布姆树也叫二歧芦荟或箭袋树,这是因为当地的布须曼猎人把上部的树枝取下掏空,做成装箭的袋子。科克布姆树的枝桠外形独特而复杂,看上去就像是一棵倒过来的树——“树根”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我们接着来到马林塔尔市,从火车上卸下迷你巴士后,开始了两段短途旅行。第一个目的地是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西侧,这是纳米比亚最有名的一个地方,是地质爱好者的天堂,这里既有极其干旱的纯沙沙漠,也有一处名叫萨库伦特-卡鲁的肥沃地区,这里生长着5000多种植物。
  我们坐车穿过绿色的大草原,草原尽头便是沙漠腹地静默的“内海”和鲑鱼肉般粉红的“波涛”。在一处私人所属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我们看见长颈鹿在一片金合欢树之间优雅地踱步,此外还有非洲大羚羊、大角斑羚和鸵鸟。深入沙丘,我们无意中来到一处布须曼人的营地,十来个布须曼人和他们的家人生活在这里。布须曼人不分男女都身材娇小、骨架不大,穿着很短的软皮腰布,与纳米比亚的赫雷罗人、西姆巴人、奥万博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以游猎为生的布须曼人于2000多年前来到这里,是纳米比亚的原住民。不过,由于农场栅栏、国家公园和国境线的设立,布须曼人的游牧传统早已荡然无存。当地人把我们带进沙丘,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狩猎和诱捕技巧,还通过翻译告诉我们他们如何用埋在树下的鸵鸟蛋进行储水,有时候储的水可以放上好几年。布须曼人能够在几百棵看起来差不多的树中认出他很久之前埋有“水蛋”的那棵树,向导凯文把这种本领归功于一种找水的心灵“雷达”。
6.jpg  
攀爬的过程非常吃力,但爬上去之后的景色绝对让你觉得十分值得

  我们的下一段旅行是一直向西,直至位于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腹地的索苏维来沙丘(Sossusvlei),这个巨浪般的杏黄色沙丘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刚一到达,眼前的景色让我们所有的人在瞬间失语。片刻的沉默,凯文说:“谢天谢地,你们这群人终于从叽叽喳喳的游客变成沙漠中的沉默生物了。”索苏维来沙丘是一座“明星沙丘”,高达300米,来这里的游客有机会尝试滑沙,骑马探险或者搭乘热气球。对于摄影师来说,这片沙丘美得惊人,尤其是在黎明和薄暮中,光影对比使得这儿的沙漠看起来就像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延绵至永恒。爬上一座高大山丘的顶部,我才真正体会到这片内陆“海洋”的广袤。攀爬的过程非常吃力,但爬上去之后的景色绝对让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是沙漠给你的奖励。不远处,就是面积达20万公顷的纳米布—兰特自然保护区(Namib Rand Nature Reserve),它是纳米比亚最大的保护区,有大群的跳羚和非洲大羚羊及鸵鸟生活在这里,也许此时就在我们看不到的某个地方快乐地跃起、奔跑、嬉戏和觅食。
  纳米比亚的早期居民是布须曼人和其他部族的人,班图人在14世纪前后来到这里。18世纪末,英国和荷兰的传教士首次进入这里,接下来是19世纪末的德国人。几番人流涌入,造成了今天的纳米比亚种族构成。纳米比亚虽然人口稀少,但种族复杂,奥万博人(占近半数人口)、布须曼人、赫雷罗人、布尔人和巴斯特人相处融洽——这还只是其中的部分种族,不过我还是注意到社会分工中存在着明显的“肤色准则”。目前的执政党是跨种族的,但以黑皮肤的非洲人为主,不过商贸领域仍以白人居多。
  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这一大片缓慢移动的浅色沙丘,在风的推动下,一年可以前进15米。没有哪儿比纳米布沙漠边上的骷髅海岸更富戏剧性了。这里雾气蒸腾,四处可见船骸和鲸鱼的骨架,它既不通船,也不通马路,不像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更像是一个传说。坐飞机去姆奥、托拉和泰利斯湾这些沙漠中的小城市,是前往骷髅海岸公园的主要方式,这个占地150万公顷的公园里有大雾笼罩的海岸、砂砾平原、废弃的矿井,以及阴森的、锈迹斑斑的废船船体。
7.jpg  
十字角展现的是约10万头海豹

  我们驱车一直来到骷髅海岸南端的十字角(Cape Cross),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约10万头正在吼叫、打架、冲浪的海豹。在海岬的岩石上或者近海,它们聚集在一起,以极不优雅的姿势躺着,小心躲开纠结在一起的海藻和滔天巨浪。1485年,葡萄牙航海家迭戈·康(Diego Cao)第一个在这里竖起了十字架,十字角因此得名,现在附近还竖立着当年十字架的复制品。
  纳米比亚的那些沙漠使得这里成为地球上最干旱、最荒芜的海岸线。19世纪的瑞典探险家查理·安德森(Charles Andersson)看到这个地方之后写道:“当它那令人害怕的荒凉突然呈现在我面前时,恐惧的战栗把我压倒。放逐在这里,还不如去死。”所以毫不奇怪,在数个世纪的时间里,探险家和殖民者纷纷避开这个后来被称之为“骷髅海岸”的地方。根据纪录,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个欧洲人就是迭戈·康和另一个葡萄牙海员巴尔托洛梅·迪亚斯,两人当时是在寻找经过南部非洲通往印度群岛财富的航海路线。在这片荒凉海岸的不同地点竖起一些石头十字架作为导航标志后,他们离开了这个他们称之为“地狱沙漠”的地方,继续航行。
  我们的火车继续向北,前往草木繁盛的埃托河盐池(Etosha Pan),那里是非洲最好的动物保护区之一,也是非洲大陆上的第三大保护区。四处游荡的斑马、大象、狮子、豹子、犀牛,还有300多种鸟类都来到这里的水洼喝水。但我与火车分道扬镳的时候到了,我要前往纳米比亚的首都、该国最大城市温得和克(Windhoek)。温得和克这个名字来自南非荷兰语的“风之角”一词,它的机场用古希腊爱神厄洛斯(Eros)的名字命名,真是再可爱不过。其实,纳米比亚在文字方面有很多可爱的做法。在它独立的时候,并没有把全国广泛使用的那些土著语言和欧洲语言选为官方语言,纳米比亚的国父们决定公平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不便:他们选择了该国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同样,他们还给国会大厦起了一个略带搞笑的名字——墨水宫。
  我在纳米比亚的最后一个晚上是在国会大厦旁的一个露天小酒馆里度过,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翻看几天来我拍下的纳米比亚的风景,红的沙漠、蓝的海、褐色的岩石、白色的海浪,我承认,没有美食、没有野生动物、没有帐篷旅馆,我的纳米比亚之旅更像一个有关地质和历史的考察之旅,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充满自然造化之玄妙的国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旅行更能走进它的内心呢?时尚旅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