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0|回复: 0

读懂打工文学的人,还在继续打工吗?

发表于 2020-5-23 14:40: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一个漂泊的人,怀揣着的不只是一份对未来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于眼下生活的迷茫。

诚然,我们都有着困惑,比如,读懂了打工文学的人,是否还在继续打工呢?

当我们看见大都市里,穿梭行走的是背负厚重行囊的人,有着黑透亮的皮肤,也有着粗嘎嘶哑的声线。你的心里是不是陡升出一个标签“打工者”。

我们何尝不是打工者呢?

相对于打工文学的阅读者,我也很关注那些触摸打工者灵魂的笔端,这些作者是何以写出贴近孤独凄凉之感的呢?为打工者发声的作家们,他们是否也依旧在打工呢?

每一天,潮涨潮落,日升月落,反反复复,生活却也不是一成不变。只是,对于久在门外漂泊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够找到自己心灵的港湾呢?

今天,我们一同来分享:打工文学。

说到文学,木永觉得品一品诗歌也是很有味道的。在诸多有关打工的诗歌中,尤数郑小琼的诗歌让我喟叹敬服。

从打工的生活里,领悟人生的百般智慧。谁是最早提到“打工文学”这一完整概念的呢?当然是杨宏海。

他曾说:“打工文学是反应打工这一个群体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影视、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

从广义上说,他认为,打工文学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是,如果要对打工文学做一个稍微严苛的界定,意为由下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是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在打工诗歌的文本里,许多外部的意象都是冰冷的。比如,运用“铁”的意象,刻画生存的艰难和悲伤。

郑小琼的诗歌《铁》中,有一段写到:

时光之外,铁的锈质隐秘生长

白炽灯下,我的青春似萧萧落木

散落似铁屑,片片坠地,满地斑驳

抬头看见,铁,在肉体里生长

的确,郑小琼的诗歌有着岩浆般的爆破力,冲击着现实,敢于对生命表达。她曾也是这劳动一线中的女子,对于背井离乡的苦难,她咀嚼的很到位。

这种疼痛的力量,让举目无亲的外地打工者看了之后泪流不止,这也应了王国维曾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难以承受之重

在底层劳动者的生活里,仿若生长了一只无形的手,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令人猝不及防。

郑小琼很巧妙地运用“铁”,一个冰冷无情的重要意象,铺开了对于人性的思索,是不是我们的交流和认识也是这般缺乏温度和坚硬无比呢?

当社会财富、剥削、冷漠等加重的负担,统统变成利刃插进了打工者的胸前,有谁可以替他们哀鸣?这无疑是惊心动魄的书写,但又让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怎一个无可奈何了得。

与传统文学不同,那时兴起的网络文学,让更多草根族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语言,听到质朴如泥的声音,将浮躁的文风洗刷一净。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正的艺术植根在民间。”

对于诗人郑小琼来说,她每年的黄麻岭寄托了更多对于打工者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者是欢笑的、痛苦的,都交织成一首首青春之歌。

在东坑打工的第二年,郑小琼写下的这首关于黄麻岭的诗,你是否能体会到其中艰难的况味?原诗为:

我愧于提及

它暮色中温暖的楼群

晚风吹过荔枝林

送来的喧哗

夜间的漫游者

街灯下一串一串外乡人的暗影

我在它的街道上行走

喝着它忧郁的月光

饮着它薄薄气息的乡愁和繁华

黄麻岭,一个广东的小小村庄

它经年的繁华和外乡人的美梦

我记住的是它的躯体上的一个小小的五金厂

它盛装我的青春、激情和来不及倾诉的乡愁

这首《黄麻岭》将生活奔劳的心酸立体地呈现给了我们,载不动的是乡愁,还有那些不知道该不该继续的未来。

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疼痛对白,在不同的年份里,郑小琼的诗歌继续谱写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她曾写道:“与闪亮的希望来到黄麻岭,带着苍老与疲惫。回去,多少年了,我一直活在她们中,唯有在离别握手那一瞬间,相互温暖着。如今我已远离,远离它落日凄迷时。五金厂的平和与沉静,远离模糊的泪水间,凤凰大道上一排排沉默不语的灯盏。”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孤独的异乡客,他们真实的打工状况和处境,伤感和忧郁充斥在全诗中。

是谁将他们带到那些遥远的异地他乡工厂呢?时代的发展像是惊涛骇浪,拍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青春。

一个人在外要漂泊多久,才能够看见梦想抬起头呢?

还是说,无论过去多少年,打工者的梦想永远只能低于尘埃。

他们用低垂的姿态,换来的只能是模糊的回忆和深深浅浅的疼痛吗?谁能够在他们奉献的年岁里,赋予他们神秘的结局呢?或者,哪怕只是施舍,会不会给他们一个更为平和的余生?

无论是多么清冷的现实,终归是鲜活的。

打工者的诗歌见证了无数人的底层生活场景,饱满的真情实感,激发我们对于打工者的思考和审视。

我们面临的是同样的社会,不同的是,生活状况下的鸡毛蒜皮还是各异的。透过诗歌的创作,将这块幕布拉开,又用残掌将其抹平。

何以共鸣

从某种角度看,对于打工文学的共鸣和相同况味。

只是因为我们都处在时代的洪荒中,开始了一系列的对于城市和乡村建设的探究。通过对现实和回忆的连接,将打工者情感的流转和纯真,化作了最有力的呐喊。

如果说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一个钟爱的表达自我精神的意象,对于打工者题材的创作者而言,有了更多的要求。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他们的发声是铿锵有力的,也是代表着更多生命的渴望。

如今,我们都期待能够在生活中获救,能够早一点儿知道破口与出口。

当我们站在时代的岔路口,又有谁真正明白下一步迈出去的意义和代价呢?相比较于生存的危机,更多人看见了对于盼望的毁灭后的绝望,于是,流离失所成为了大家精神上崩塌的缘故。

你若读懂了打工文学,是否还会继续打工呢?想必你也有不一样的答案了吧。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谢谢)

木永:看得见的是知识,看不见的是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