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6|回复: 0

[转载] 走进天边草原兵团小镇

发表于 2020-5-23 22:04: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轮红日东方升起,天边草原如此辽阔壮美。满怀豪情的成百上千的北京、天津、上海、保定、呼市、唐山、乌兰浩特等城市兵团知青们兴致勃勃地乘坐着300多辆各色崭新的旅游大巴,一路歌声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天边草原乌拉盖兵团小镇进发,兵团知青们有幸再次回归“第二故乡”参加乌拉盖管理区在哈场举办兵团成立5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心潮澎湃。

大巴车上欢声笑语,车像一条长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美丽广阔的原野柏油路两边花海旁驶过。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鲜花盛开,牛羊满坡,高大的骆驼在车窗旁边一闪而过。草原深处的几只野兔、旱獭蹦蹦跳跳不时立起来探头张望,好像也在迎接着来自远方的客人。白色的蒙古包繁星点点,骏马奔驰在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上,微风送来原野上牧羊姑娘悠扬动听的歌声。

兵团知青们兴高采烈地走进兵团小镇,天边草原的自然风光无限美,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前来回归“第二故乡”的大批兵团知青和游客被神奇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据考古发现,乌拉盖草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中国少数民族生存的足迹,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狩猎、捕鱼、游牧的原始生活。

蓝天白云、骏马飞驰,火红的山丹花迎风怒放。这片一望无际的原生态美丽富饶的神奇草原演绎着一幕幕人类历史神奇的动人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在那遥远的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铁马秋风,金戈鸣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气吞万里如虎,经“阔亦田”大战后大败扎木苏蒙古部落。随后,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北方各部后,挥师西北横扫欧亚大陆。1279年,他雄才伟略率领蒙古铁骑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 建立了蒙元封建帝国一统江山98年的丰功伟业。

后大明1368年,朱元璋一统江山,蒙古元朝后裔及部落等迁居蒙古漠北草原生存。


碧绿的天边草原上,一座座白色的蒙古包星罗棋布,一匹匹蒙古骏马飞驰在天外,牛羊满山坡就像珍珠贝壳撒,微风送来牧羊姑娘的美妙歌声,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飘荡在彩云间。一望无际原生态碧绿的天堂草原跃入你的眼帘,天边草原乌拉盖如此辽阔壮美。美丽富饶的碧绿天边草原上风景如画,仿佛让你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人间天堂,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乌拉盖地区发展史最厚重,其中最耀眼、最具有标志性、最具家国情怀的就是民族文化、兵团文化、原场地方文化互相融合发展。兵团文化格外引人注目,兵团建设时期是天边草原的一个黄金阶段。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5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组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前后接收了十余万“知识青年”。当时的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及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华北农垦兵团大部一同并入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

据资料显示:1969年全年内蒙古兵团共接受安置知识青年50843人;按照当时的衡量标准,其中出身好的知识青年占了85%;女知识青年占53%。1969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个师246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

1969年-1975年,乌拉盖地区也进入了火热的兵团建设时期。六师由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原场干部职工、并接受了北京、上海、天津、保定、呼市、唐山、乌兰浩特等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971年6月份,兵团六师总人数共10731人,其中接收兵团知青共8209人为主体,其副连级以上干部基本为现役军人、还有退伍老兵(一般都担任班、排长)、部分中专生、(一般担任副班长)原场干部职工、也接受原场干部职工的子女等直系亲属的下一代为当地兵团知青(原场干部一般担任副连长,最高职务担任团副参谋长)等以上人员组建成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

六师师部驻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镇(原乌拉盖农场)师长崔永华,政委高汉杰。(崔师长身材魁梧,身材笔直,雷厉风行,平易近人,干脆利索,有职业军人的气质。1975年底,兵团撤销后,他升任某野战军副军长)

六师所辖6个团。即:六师师部所辖五十一团驻(哈场)、五十二团驻(乌拉盖农场)、五十三团驻(贺场)、五十四团驻(满都宝力格公私合营牧场)、五十五团驻(东乌旗宝格达山林场)、五十七团驻(霍林河煤电厂)位居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是祖国的北大门。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二战期间1645年8月9日凌晨,苏军一路52集团军由此地边境直插林东、天山、通辽后进入中国东北,一路势如破竹,消灭了日本关东军。

1970年兵团又成立了四师和五师,形成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师的建制,据说当时,国防部共拨款6个亿人民币,形成了30个团,306个连队的建制规模,一字长蛇阵摆设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形成了屯垦戍边,亦兵亦农,扎根边疆,红在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一道钢铁长城。

当时,兵团战士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兵团知青怀着“青石板上把根扎,十二级台风刮不倒”的豪言壮语和雄心壮志,无数兵团知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来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各级领导班子基本都是由北京军区所辖的现役干部组成的,另有少量接收地方单位的干部。从兵团、师、团到连队均沿用部队的组织形式和称谓,团以上单位均设司令部、政治部(处)、后勤部(处)机关,不设营一级建制,每个连队一般配备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数名现役军人。(当时,连以上干部基本都是现役军人)。

全国各建设兵团中,内蒙古兵团的现役军人最多,达6000人,许多连队配置5名现役军人。生产建设兵团肩负加强北部边防建设,开荒种地,脱坯盖房,练兵屯粮的重任。

1971年6月30日,农林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递交《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工人工资问题的调查报告》。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为144600人,其中现役军人5600人,职工101000人(包括75000名知识青年),家属为38000人。

大批兵团知青们,“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似乎有红军时代:盖蓝天、铺青草、放牛玩玩穿军装,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英雄气概!他们用辛勤的双手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虚心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们“蓝天白云寄红心;碧血青史写新篇”他们冒严寒酷暑脱坯、打石头、盖房、割芦苇、捡牛粪、住地窨子、住蒙古包干活和放牧,白毛风呼啸,零下近40度的严寒,条件艰苦,生产、建设、军训等百炼成钢!其中的甜、酸、苦、辣等,如今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古人云:度过严冬的人,最知道春天的温暖。

1972年,内蒙古兵团总人数达17万人的建制规模。1975年6月24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划归地方管理至今。


山丹花、芍药花、野菊花、萨日楞花等争相斗艳含苞欲放,飘香万里。

正是美丽天边草原的6月份,牛羊满坡,景色优美。脑海里浮现出当年火红的兵团岁月,战天斗地,其乐无穷。我们原兵团知青怀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再次走进天边草原乌拉盖兵团小镇。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睹物思人,感概万千。

原兵团知青回归“第二故乡”走进兵团小镇,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兵团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2019年6月25日上午,哈场场部(原兵团六师五十一团)庆典主席台上,原兵团六师兵团知青、原内蒙古农牧厅原副厅长纪大才、内蒙古农牧管理局原局长周惠达在管理区领导陪同下参加兵团庆典活动。乌拉盖管理区党政领导及三场镇领导、兵团知青代表隆重出席兵团50周年庆典活动并合影留念。兵团50周年庆典活动有声有色,热闹非凡,一展风采。

兵团50周年庆典当天,管理区史志办领导为远道而来参加兵团庆典活动的兵团知青们,送上了《岁月如歌》上、下集,书中真实记录着兵团知青们当年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真实故事。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文学会会长,主编叶振亚(原兵团六师五十一团中心校教师知青)和文学理事李海波、刘洁及乌拉盖部分会员也亲临现场,参加了兵团成立50周年文学采风和文学讲座活动。霍林郭勒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国强、副主席赵建义也参加了此次兵团庆典文学采风和文学创作讲座活动。


乌拉盖草原得天独厚,水草肥美。蓝天白云、草绿水清、牛羊遍野,清澈见底的乌拉盖河水碧波荡漾,漫山遍野的火红山丹花迎风怒放,微风送来阵阵清香,令人陶醉,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流连忘返。

其实,兵团知青们再来乌拉盖草原,回顾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这个小地方是当年大批城市男女兵团知青成长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电影《狼图腾》取景拍摄地之一。回想50年前,在这片美丽富饶的草原上留下了许多兵团知青火热的战斗生活印记。

回到“第二故乡”观光,最主要的就是想看看“第二故乡”发生的翻天覆地般的喜人变化。我们前往美丽的锡林郭勒乌拉盖草原旅行的第一个停留地是我们当年的“第二故乡”(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十一团兵团文化长廊和大礼堂、五十二团兵团小镇观光旅游。静静地品味一下我们当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战斗成长的地方。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格外亲切。当我们在兵团小镇的停车场停好车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媳妇和孩子们去找我的原兵团连队遗址。我们沿着昔日的草原自然土路转眼间来到一排排50年前的原兵团知青驻地石头房面前,虽然有些破旧但也整洁的一排排石头房前驻足观看,当年连队的房舍修复如初、兵团食堂、邮电所、军人小卖部、电影放映室等也都按原样修复如初,成了当地和外来游客及回归“第二故乡”的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胜地。一排退了颜色的陈旧石头房,它是陪伴我们年轻血气方刚岁月里最多的地方。回想当年兵团战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艰苦生活,其中的沧桑岁月,甜咸苦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至今难以语言来形容。


昔日,天边草原房屋一间,地无一垄的辽阔荒凉贫穷的草原上,如今,却像现代化城市都市一样富足而美丽,边陲小镇楼房林立,灯火辉煌、黑色油路伸向远方、手机电信、教育、医疗、交通、社保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乌拉盖草原经济腾飞、生机无限,繁华似锦,令人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牛羊遍野,不愧为原生态的黄金牧场。西门达尔牛、安格斯牛、乌珠穆沁肥尾羊现代畜牧业日新月异健康发展。天边草原原生态天然草原和《狼图腾》取景拍摄地更令国内外大批游客神往,成为大批游客观光旅游和大批兵团战士回归“第二故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红日东升,阳光普照。兵团知青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五十一团兵团文化长廊驻足观看原1969年-1975年兵团成立和建设期间的一幅幅原兵团原始泛黄的黑白老照片,睹物思人,历历在目,别有一番心意在心头。人们看着挂在墙上,收集来的原“兵团首长和兵团战士的老照片”感慨万千。原解放战争时期华中战斗英雄郑东明系兵团初建立初时,他任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首任师长,还有1971年任六师师长的崔永华兵团首长等,他们精神抖擞,目光如炬。当年,兵团首长和六师首长们视察六师各团基层边防连队的老照片格外醒目。各团首长、连首长们和广大兵团知青们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老照片也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老照片上还有我当年在五十一团8连的10多名兵团战友们,他们手握钢枪骑马巡逻在千里边防线上的照片等,显得格外威武雄壮。

兵团知青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修葺一新保持原样的五十一团大礼堂更是激动无比,泪花闪转。难忘的兵团六师五十一团大礼堂,此刻传来了兵团战友们庆祝兵团成立五十周年的的大合唱:“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经为你放哨站岗。你让我历经雨雪风霜,我收获了勇敢和坚强。青春在哈拉盖图五十一团绽放,热血同乌拉盖河流淌流淌。如今又回到你的怀抱,不变的是对你的衷肠……”!此情此景,兵团知青们纯洁的心灵,被这当年激情彭拜的歌声所震撼所洗涤。


草原上的山丹花迎风怒放,微风送来阵阵清香。距离原五十二团兵团小镇不远处是闻名遐迩的乌拉盖牧场布林泉休闲旅游度假区,每年前来这里沐浴、观光旅游的国内外大批游客络绎不绝。清清的泉水日夜不停从地下涌出,据科学考证:此泉水为圣泉,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布林泉”是蒙语“温泉”的意思,该泉距乌拉盖管理区管委会所在地巴音胡硕镇北部11公里处,泉水涓涓流淌,清澈见底,经地矿部门鉴定为天然优质矿泉水。现在已经开发为AAA景区,里面有亭台楼阁,石林假山,还有蒙古大帝铁木真骑马弯弓的雕像,显得威武雄壮。

布林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毁于二战时期苏盟联军。(因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途径布林泉,当时日本特务扮成喇嘛杀害了几名苏联红军,苏军一怒之下,把附近的几座庙宇夷为平地)。

抹去历史的沧桑,2010年,乌拉盖牧场在当地牧民呼吁下,为弘扬蒙古族藏传佛教文化,该场投资2100多万元,回复修缮了布林庙遗址和其他配套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弘扬佛教文化,拓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带来了福音。该场重新修缮了布林庙遗址修缮大雄宝殿、钟鼓楼、白塔及院落,重现了蒙元文化。重新修缮工程占地20000㎡,建筑面积3000㎡;并购置和收集庙内用品。近年来,当地掀起了布林泉草原文化特色游,大批游客接踵而至,为促进农牧民子女就业带来了福音。

四季如春的布林泉纯天然矿泉水日夜涌出,成为当地观光旅游的圣地。每年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几十万人次以上,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东北及回归“第二故乡”的游客们慕名前来。近三年来,布林泉旅游收入达100万元左右,安排30多人就业等。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品尝到“圣泉”的甘甜,还可以观赏到江南的亭台楼阁、石林假山与泉水的完美结合。听一听布林泉动人的故事,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骑马雕像合影,感受蒙元文化的豪放、粗犷。

大批游客手捧着清泉水喝个够,夜晚篝火通红,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放声歌唱,乌拉盖布林泉草原新生活美如画,形成草原特色游一道多彩靓丽的风景线。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布林泉水还是日夜不停地流淌着,仍是那么恬静,那么欢畅,似一根银色的飘带,似一双明亮的眸子看着美丽富饶的草原喜人的变化。每当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牧民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迎着鲜红的太阳,来到清澈见底的布林泉水旁洗脸、洗眼,泉水好像也为牧民带来风调雨顺,美满幸福。布林泉成为祖国各地南来北往的游客浏览观赏和洗脸洗眼美容明眸的幸福泉。

近年来,国内外大批游客也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在明亮清澈的布林泉畔洗脸洗眼,浏览大自然的风光,在泉边按下快门留下倩影,留下未来美好的回忆。

布林泉的灵性,巧夺天工。走在泉水边,那种恬淡悠闲的感觉便走进我的心里了。我不想说话,只想静静地坐在清澈明净般的泉水边,尽情地设想近千年前,发生在这泉边美丽的的传说故事,倍感亲切和熟悉,也似乎得到了真善美心灵的洗礼在向草原行。再一次走进兵团小镇,当年一排排石头的房舍,无一不带着异样的和谐气息。

兵团小镇虽小,但还基本上修缮恢复了原貌,没有一丝一毫的喧嚣和浮躁。我们在“第二故乡”故居前,在兵团小镇内,随处可以见到原兵团简朴的建筑,宿舍、食堂、邮电所、小卖部、大车班、黑皮班、白酒车间、面粉车间。连部等应有尽有。部分兵团知青还带着各自的媳妇或老公及孩子、孙子祖孙三代来参加兵团50周年庆典活动。他们和她们在当年兵团大礼堂门前、当年兵团连队生活过的旧居房前、布林泉旁边,按动相快门随机机咔嚓咔嚓地拍摄了一张张风采迷人的照片,以此纪念留给未来的回忆。仿佛走在兵团小镇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兵团文化的气息,成为后人红色旅游胜地,感受民族文化、兵团文化的彼此和谐交融。


清澈见底弯弯曲曲的乌拉盖河水,从大兴安岭宝格达山西麓发源,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日夜流淌着,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匍匐在天边草原,千百年来哺育着河水两岸的游牧民族。

乌拉盖河畔,风光无限。据考证,乌拉盖河全长360公里,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

乌拉盖河上游距离天边草原五十一团(哈场)东6公里,有一座风景秀丽的乌拉盖水库风景秀丽。2003年,乌拉盖水库开始修复,2004年该水库建成了一座库容达2.48亿立方米的天然水库,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发展养鱼业及游客观光旅游带来了福音。

蓝天白云、草地绿水,游客们钓鱼、乘坐游艇、骑马、骑骆驼等在座座银白色的蒙古包里奶茶飘香,歌声嘹亮。乌拉盖湖河畔的绿草鲜花吐着迷人的芳香。兵团知青、游客、文学采风团在水边绿草鲜花中徜徉,流连忘返。乌拉盖湖每年游客达3000多万,旅游收入平均年收入达1000万左右,为牧民增收脱贫致富大开绿灯。每年,在天边草原乌拉盖湖“穿越草原时空,体验水上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

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的白天鹅、灰鹤、大雁、丹顶鹤、野鸭等来乌拉盖湖栖息,形成一道吸引游客的靓丽风景线。


火红的山丹花和粉红色的芍药花、金黄色的野菊花争相斗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在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上吐着花草的芬芳,在这美好时刻,我们一行意气风发再向草原行。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如今的乌拉盖草原兵团小镇也步入了城市化、现代化的快车道。兵团小镇风采依旧,更加绚丽多彩。其文化旅游业异常火爆。前来锡林郭勒乌拉盖草原旅游的人们,似乎没有不到这里看看的。如今,兵团小镇、五十一团兵团大礼堂、兵团文化长廊、布林泉、狼图腾、红军崖、马鬃山、乌拉盖湖、九曲湾、白桦林、狼图腾拍摄地、牧人之家、景峰山庄等旅游景点得天独厚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尤其在乌拉盖兵团小镇的小街里转转,内心的感觉尤为甜美。

东方的红日又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天边草原格外壮美。火红的山丹花、粉红色的芍药花、金黄色的野菊花、萨日楞花等在美丽富饶的乌拉盖碧绿草原上迎风怒放,飘香万里。兵团知青们虽然已经两鬓斑白,但是他们仍然精神矍铄风采依旧。兵团知青们意气风发地再向草原行。草原壮美的风景美不胜收。不虚此行,流连忘返。
来源 西部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