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8|回复: 1

社科院文学蓝皮书:中国文学观念近乎“诸侯割据”

发表于 2020-5-25 05:40: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工网
         昨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白烨研究员主编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4-2015)》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据介绍,这份报告自2003年立项以来,已坚持运作了12年,为国内首部宏观性年度文情考察报告。中国故事、时代精神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此次报告中。报告指出,2014年的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故事中国化、讲述本土化、艺术本色化的突出特征。


  白烨在该报告的总报告中指出,在长篇小说领域,因为作家们视野开阔,视点下沉,而且普遍重视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关切热闹现实背后人们的心理现实与精神境况,许多作品在人的心绪与时代情绪的探悉与把握上,更具锐意与新意,也更见深度与力度。长篇小说的年度分体报告,在“乡土故事”、“都市故事”、“人文故事”三大板块,分别提及了贾平凹的《老生》、关仁山的《日头》、范小青的《我的名字叫王村》、孙慧芬的《后上塘书》、刘心武的《飘窗》、王跃文的《爱历元年》、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刘醒龙的《蟠虺》、宁肯的《三个三重奏》、阎真的《活着之上》、徐兆寿的《荒原问道》等作品。

  如“乡土故事”所提及的,贾平凹的《老生》把《山海经》作为故事引子,并以某老生的吟唱丧歌作为主线,由此托出乡土社会演进的时移俗易与普通乡民在社会转型期的生死歌哭。关仁山的《日头》,以权姓和金姓两个家族间的恩怨冲突,写出了乡绅文化在乡土社会的深重影响,更由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写出旧问题破解之后,新问题接踵而来。在“都市故事”的讲述方面,刘心武的《飘窗》看起来是在描绘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实则是在分析他们各怀心事的心理纠结与精神涟漪。而王跃文的《爱历元年》则由孙离与喜子这对知识分子夫妇的情感纠葛,格外真实又分外典型地折射了置身于当代都市的男女婚恋的复杂情态,及其中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疲惫与心理危机。“70后”作家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经由谨严的人物志结构、多样化的主人公群像,写出了“70后”一代人的生命体验与精神历程,及其这个时代经纬万端的精神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05:40:3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