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摘要:企业在市场的成功越大,业务越多,成本的管理越发重要,优秀的成本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益,会对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产生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所以,提高企业成本管控质量变成我国现代企业追求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高质量地开展成本管控和建设,找出可以减少成本的办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成长和扩张,帮助企业达到价值的最优值。本文结合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提高以沃尔玛企业在成本管理经验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总结沃尔玛成本管理经验,寻求解决成本管理障碍的钥匙。
关键词:成本管理;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13-0073-02
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中关键的一环,不单单是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手段,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对国内企业的调控基本都是利用具有指令性质的经济条例,我国企业在集中度很高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活动,缺乏对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足够的关注。虽然部分企业注意到了成本管理的意义,但大部分局限在减少生产消耗、节省期间开支等方面采取措施,这种状况单单关注到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计算,却忽略了产生的成本可以创造以及衍生出的市场价值,也忽视了优化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准等因素。
企业的生产运营目标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最优值,所以重点就会放在尽可能增强自身的经营生产效率上,所以一定要提高企业对自己生产经营开支的管控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的环境内,因为企业的生存环境日趋紧张,行业的竞争加剧,企业需要面临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变动,一方面,企业很难像过去那样占有绝对的技术领先来保证企业的突出,同时老旧的成本管理办法已经渐渐落后于目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于是在种种因素的共同推进下,企业只能减少开支和成本才可以争取到能够继续发展的盈利水平。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成本管理研究逐渐变成目前企业要迅速处理的显著难题。
我国经济大力发展这么多年下来,不管企业的管理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成本管理和管控始終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一大关键和要素。所以,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人员都表示,成本管理和管控是重要的,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努力进行成本管控建设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一个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必须持续重视和努力。
一、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
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很多,但是作为成本管理的基础,执行成本管理原则是实施成本管理的第一步。
现代成本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全员性、全面性、目标性、战略性、系统性。
1.全员性
成本问题和企业内部制造及运营流程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想要处理成本难题一定要结合企业高层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共同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积极配合,这种就是我们所说的全员性。
2.系统性
成本管理的系统性原则基本上会体现在成本管理框架的系统化和成本控制最佳上。一来,成本管理的系统化包含垂直分和系统分两类系统结构模式。垂直分指的是根据职能的区别能够把系统分成采购、制造、质量把控、行政、售后等多个部分,不同的系统拥有不一样的职能。
二、案例研究
1.背景揭示
沃尔玛企业是全球性连锁企业,有无数的分店,为人们的购物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已经很多年都保持世界500强的优质地位。根据过去的销售情况分析,沃尔玛的收入从1991年的400亿美金,到了1995年已经接近千亿美金,在2005年时更是接近3千亿美金。和其它零售企业比起来,沃尔玛的收入增长幅度之快令人诧异,遥遥领先。沃尔玛在世界范围内一共拥有八千五百家分店,而运营模式包括店铺、购物中心、社区和会员店。
2.沃尔玛企业成本领先战略
(1)低价模式。沃尔玛的宣传标语是让客户不多花一分钱,因此主打的宣传方法就是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顾客和消费。沃尔玛的盈利手法是薄利多销,运用比竞争对手更低廉的价格售卖商品获得顾客大量的购买。之后,即使沃尔玛开始持续新开分店,不过低廉的价格策略始终如一。比如沃尔玛曾经有一个理论是女士裤子理论,指的是女士裤子成本为0.8美金,价格定在1.2美金,假如价格下调0.2美金,虽然每条裤子获取的利润减少了,但是销售量可以提升3倍,因此总的利润不降反升。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沃尔玛用低成本、低价格的模式,让消费者乐意购买而产生更多的利润。
(2)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沃尔玛实行低价策略,那么低成本的产品来源就成为重要的一部分,沃尔玛的采购人员在全球各地搜寻价格最低廉的供货商。最开始,沃尔玛在中国、印度等国家批发商品需要经过第三方进出口企业作为中介。之后,沃尔玛不再实施这种利用当地的采购机构来进行商品采购的办法,而是用自己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购,同时一步步转变采购办法,按时进行管理层会议,商讨商品的采购方案,预估并列出预算方案。想办法和供应商打好关系,成为一种和合伙人比较相似的关系,和供货商一起讨论采购的开支以及收益等有关细节,能够促进与供货商之间的交流联系,供货商也可以清晰地掌握沃尔玛在各个时期需要购入的商品是哪些,大概在什么价位,双方能够高效合作,寻找出一起发展、一起盈利的机会。
(3)物流成本管理策略。针对零售企业来说,不管是商品采购还是运输都会产生物流开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沃尔玛的物流成本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在全美是最先少的,大约在1.3%左右。主要的因素就在于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分销点和卡车运输队伍,能够达成供货商、自身以及消费者三方的有效联结,尽可能降低这中间的不必要开支。这种自营的物流模式可以实施高效率、高质量、集中管理和调配的工作模式,降低了很大一笔开销。不过,自营物流系统也会面临一些缺点,比如逆向物流方面,因为使用了统一的商品运输办法,买家要进行退换货的话就需要经过繁琐的流程,这方面的成本就上涨了,同时也拉低了效率。 (4)人工成本控制。一是简化机构模式,裁减店里不必要的人员,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二是时刻强调节约意识,让员工能够把节约的理念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比如办公用具可以循环利用等,同时也开展一定的激励制度,让工作人员也能够分享企业的利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节约方面做出努力,获得的利润也可以分到自己的口袋。
(5)费用的2%原则。沃尔玛发展中一直采取把销售收入的2%当作管理费用以此管控经营开支。2%的费用里涵盖了采购开支、基本管控开支、高层管理人的薪酬开支等。这个2%的原则被持续沿用了下来,这种清晰稳定的成本控制模式给沃尔玛的经营带来了精准的消耗标准,用这种办法能够科学降低期间费用的产生。
3.沃尔玛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带来的优势分析
沃尔玛企业在进行成本领先模式上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给自身的成长空间打下良好基础。归纳起来可以得出这三个关键点:
沃尔玛在多年的经营中拥有老练的经营手段和低成本管理的办法,和供应商之间保持友好、双赢的合作关系,因此在零售市场中具有强大的优势。沃尔玛不管拥有极大的市场份额,比起竞争对手,其盈利数额也是遥遥领先,甚至占据了绝对优势,不给竞争对手发展的机会。因此沃尔玛有效运用成本领先,结合天时地利,在竞争种脱颖而出。
从沃尔玛的高级管理人员乃至一般工作者,都需要遵循多劳多得的模式获得薪水。所有工作者都秉持着大家相互团结协作,一起发展,一起优化工作效率,给企业的氛圍和工作模式打造良好基础。
三、案例启示与建议
因为市场中的竞争逐渐白热化,成本管理的质量已经变成企业在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重点原因。沃尔玛成本管理的优秀案例经过大量学者的研究讨论,他的经验给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十分有效的参考作用,在吸取沃尔玛的有效经营时,也要结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这几年,我国政府着重指出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自身经济协调效果,政府只是产生辅助效果。因此企业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政策优势,所以企业必须牢牢把握这种机会,利用领先的企业成本管理办法,搭建强大的经营链条,让企业可以持续成长,让我国经济蓬勃生长。
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零售行业造成十分强大的影响,占领了绝大部分零售市场的份额,他的成功经验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具有十分参考价值的经验,优秀的成本管理思想是开展成本管理的基础。从案例分析中得到启发,本文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零售类企业必须把物流成本管控当作管理的一大关键点
分析沃尔玛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物流可以起到改进生产流程、提升运营质量的效果。沃尔玛把物流链当作开展战略活动的中介,和供货商之间进行直接合作,不但能够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商品,另外也帮助供货商减少相关费用,双方互惠互利达到企业减少成本的目的。存货步骤实施搭建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来确保低成本存货,由于拥有自己的运输团队和分销点,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这一过程的开支。目前物流行业发展迅猛拥有高效专业的物流团队能够尽可能获得销售先机和优势。
2.把领先的高科技信息处理系统当作开展成本管控的基础前提
高科技信息技术能够尽可能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让各方面保持优秀的信息沟通和共享,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或重大问题,能够及时交换信息,尽快采取措施。企业应该搭建科学的企业数据汇总系统,让有关的管理层对数据实施管控,利用高效率的信息搜集和传递,尽可能减少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顺畅而产生的不必要成本和损失。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赵权.企业成本控制技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汤向东.沃尔玛的成本领先战略分析[J].北方经济,2011,(23).
[4]李克红.沃尔玛成本管控方法[J].新理财,2014,(5).
[5]吴晓彤,黄逸竹.沃尔玛的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3,(33).
[6]王艳娜,安赟.沃尔玛成本领先战略对河南零售业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