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 10:34:27
|
查看全部
留住城市记忆
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格局的延续、工业遗存的保留,让人们记得住城市历史,成为杨浦滨江改造的基调
“2002年,杨浦滨江吹响了转型开发的号角。”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卫东回忆。
那一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并将其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也是在那一年,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世博会选址黄浦江畔,江岸沿线原有的仓库、工厂纷纷迁出,留下的工业遗存如何利用,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开发中面临的新课题。
从太湖流域田野出发的黄浦江,自西南向东北斜穿上海。全长114公里的河道中,一大半都在中心城区,在上海核心地带呈“S”形蜿蜒盘桓,串连着这座城市的经济重地和人口密集地带。
在10多年前的上海,尤其是工业企业集中的杨浦区,不少基础设施陈旧,旧房改造任务重,从老工业区向创新型城区转型压力大。在“黄金水岸”边拆旧换新、建高楼大厦,投入少见效快,自会让人心动。
但专家和城市管理者达成了共识:杨浦滨江最大亮点与最独特优势,就是工业遗存。“在杨浦滨江段,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有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树浦水厂,以及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
校园就在杨浦区内的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先后接受委托开展杨树浦工业带建筑和人文历史调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常青等知名教授带领团队走访过很多厂房和厂区,对建筑物的年代、用料、功能等物理质量和风貌质量开展评估。
通过全方位调查,梳理出有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一些此前不为人熟悉的老建筑,比如建于1927年的毛麻仓库、1913年的明华糖厂、1927年的永安栈房……甚至原上海第一毛条厂和原上海船厂周边的几棵古树,都被列入“附加保护清单”。
从秦皇岛路码头至定海路桥的杨浦滨江南段地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启动编制。从面向国际征集方案,到由同济大学立项调研形成政策建议,再到征询专家、当地企业与居民意见等,经过3年数十轮反复修改完善,规划终于在2013年8月敲定。
这些年,杨浦滨江要吸引哪些项目、产业,因时因势而异,有时强调建设中央商贸区,有时偏重时尚、设计或文化、休闲等产业,有时则强调创建智慧园区、科技创新区。但在将滨江一线打造成开放公共空间、保护近代工业文明历史遗产方面,则始终一致。
“我们要做的是‘功能调整新发展,还江于民全共享’,强调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改造策略是‘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2019年11月,时任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格局的延续、工业遗存的保留,让人们记得住城市历史,成为杨浦滨江改造的基调。经过一次次调研摸底,66幢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不只是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电厂、1883年落成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建于1934年的杨树浦煤气厂等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存,还有单看外表已显得破败不堪的工业建筑。
上海市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综合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安说,对于66幢工业遗存,实行“一幢历史建筑,一个修缮方案,一套修缮策略”,充分查阅每一幢房子的历史档案,然后对照现场的具体情况,“每一次设计前我们都委托第三方,对房屋现状实施勘探、勘察,再委托多家设计单位分析,经过比选吸纳各个方案的长处。”
用时逾15年,至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终于全部贯通并向公众开放。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如同经历了一场考古发掘与修复。”上海杨树浦置业公司景观建设项目负责人章琳琳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