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回复: 0

立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是对坏习惯纠偏

发表于 2020-6-2 06:40: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丁家发 来源:四川在线
  机动车行经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机动车不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逆行;行人乱穿马路……从6月1日起随着《北京市文明促进条例》的实施,这些“中国式”过马路的不文明行为将被重点治理。有人说《条例》让引导员今后的宣传引导有了抓手,有人说北京交通路口“礼让斑马线”行动坚持了3年,“中国式”过马路有了大变化,离不开每名北京市民的参与。(5月31日《北京青年报》)

  行人闯红灯、行人乱穿马路、非机动车逆行等违反交通法规不文明的行为,在马路上随处可见。这种“中国式”过马路,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必须下功夫治理,才能保障民众的交通安全。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通过地方立法形式,重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行为很有必要,也让交通引导员的宣传引导有了抓手和依据,能名正言顺地严管交通不文明行为。

  “中国式”过马路,往往对交通法规置若罔闻。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严重影响了机动车通行,造成道路堵塞,特别是一些“鬼探头”式横穿马路,让机动车防不胜防,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而一些行人则错误地认为,自己作为弱势一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车让人”,于是乱穿马路、闯红灯已成为不少行人的坏习惯。殊不知,“中国式”过马路,是很多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理,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管对行人还是司机,时时刻刻都可能有“意外”降临,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

  诚然,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行为,主要要靠广大市民自觉,但现场引导员的积极宣传和引导功不可没。早在2017年4月,北京市为启发市民礼让意识,养成守序的生活习惯,全面启动了“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公交、地铁站台上的公共文明引导员出现在了北京主要的交通路口,引导市民养成“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人让人”的文明出行习惯。不少单位的党员干部、社区青年汇和青少年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也积极参加引导,主动认领道口。北京市这种在交通路口“人盯人”维护交通秩序的做法,3年的治理效果显而易见。但靠“人海战术”来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并非长久之计。

  比如,少数行人面对引导员的宣传引导,不但不听劝阻,有时还咄咄逼人,称有那条法律法规不让人过马路了,让引导员常常哭笑不得。《北京市文明促进条例》实施后,法规条文明确对“中国式”过马路说“不”,这即是对不文明交通坏习惯的纠偏,也是尊重和呵护生命安全的一种保护措施。引导员也有依据、有底气宣传引导,行人如果有乱穿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就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还将受到法律制裁。可以说,地方立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实意义重大,从法治高度规范交通不文明行为,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民众法治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今后即便路口没有了“人盯人”的引导员,“中国式”过马路也将很难见到。

  维护交通安全,人人有责。北京通过地方立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值得借鉴和推广,通过文明引导和法治约束,要让“文明过马路”成为良好习惯和常态,从而彻底告别隐患重重的“中国式”过马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