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马 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胜利石油人大胆出击、执着探索,在潮涨潮落的渤海上,开拓出一条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光辉石油之路。开发至今,胜利油田海上油区累计生产原油6000多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
中国陆上有油,海里有油吗?
1963年,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通过国家海洋科学考察,大胆地做出判断:“中国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棚区之一。”1968年,我国的石油工人终于在渤海湾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20世纪70年代又开始对我国南海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可见,我国的深海区域是有石油的。但浅海呢,到底有没有石油?对此,我国石油人把目光投向了渤海。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胜利石油人大胆出击、执着探索,在潮涨潮落的渤海上,开拓出一条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光辉石油之路。
4名船员开着两艘退役炮艇,从山东龙口的一个小渔港出发,一次次地扬起石油风帆,点燃了中国浅海石油勘探的星星之火。
1975年3月12日,山东省惠民地区牛庄公社,在胜利油田地调指挥部基地,“进军海洋”工作会正在召开。人们议论纷纷:海洋勘探怎么个搞法,一没有船,二没有懂海洋的人,下了水也是赶旱鸭子上架。
谁能出海?谁敢去海底淘金?大家心里都没数。会开了整整一天,长方形会议桌上的十几个烟灰缸早就盛满了,但是谁也想不出高招。石油部的领导催得急,胜利油田的领导也很急。临散会的时候,地调指挥部指挥李继顺终于拍了桌子,下了保证:“我们地调指挥部一定在秋天前打响向海洋进军的第一炮。”
秋天前开炮,这可是一掷千金的重诺。为此,李继顺带领他手下的石油勘探队员东奔西跑整整一个月,边联系船只,边筹备海洋勘探施工。4月下旬,地调指挥部人在多方努力下终于与当时的641厂(今海洋局)达成协议:641厂向胜利油田的地调指挥部提供船只和船员。4月26日,地调指挥部机动科科长王哲到641厂挑选了两艘退役的50吨炮艇和4名船员。船要从天津港启航了,可是,4名船员面对两艘炮艇却发了愁。两艘炮艇才4个船员,人手根本不够。为此,在船员的请求下,641厂派了几名船员帮助他们将船开到山东龙口。
驾着船,4名船员的心情很复杂,他们还从没去过胜利油田,也想象不出油田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船开到龙口的一个小渔港后,641厂的人走了,4名船员就留在龙口,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第二天,4名船员上岸找油田的人,当地老百姓说,油田的人已回东营了。晚上,当他们回到船上准备吃晚饭时,当地的几个人渔民找来了:“你们是哪里来的,船停在这里影响我们捕鱼。”一个船员说:“各位老乡,我们是胜利油田的,请让我们在这儿停靠几天吧。”那人却认为他们是假冒的:“油田人打井找油是在大庆和东营,还没听说来海上的。你们既然来抢我们渔家人的饭碗,何不直说呢!”
船无码头人无家,这就是早期海洋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又过了几天,胜利油田地调指挥部给他们发来电报:“再坚持几天,大部队就快上去了。”可是,他们在龙口货港只待了两天,就遇上了一场八级东北风。大风浪中,一条船的主机坏了,船在几米高的海浪里直蹦高。再后来,地调指挥部四大队224地震队的工人终于来了。见到油田上的亲人,4个守着船喝凉水啃硬干粮的船员,几天来的酸楚一下子涌上眼眶。
这4名船员分别是王树礼、李深言、郑幸福、吕先道。那两艘旧炮艇后来编号为胜利401、胜利402。
正是他们,从山东龙口的一个小渔港出发,一次次地扬起了苦涩而又骄傲的石油风帆,点燃了中国浅海石油勘探最初的星星之火。
1978年10月底,胜利一号平台终于建成。胜利1号的建造不仅让世人震惊,也让国人看到了科学的春天和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
胜利224浅海地震队靠自己的“土枪土炮”下海,完成千余公里海上地震测线,终于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油气圈闭构造。胜利油田的副指挥姚福林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怎么才能到海里钻井,把海里的油开采出来?
美国当时有海上钻井平台,可那些平台多是深海钻井平台,在渤海的浅海或极浅海一带根本不能用。姚福林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海上修堤打井。
后来,胜利油田在黄河口五号桩的极浅海水域开始修堤,几公里长的入海海堤修了3条,每条有1至2公里,修完后一算成本,每公里造价一千万元。姚福林吓了一大跳,这也太昂贵了。但是,再昂贵也得修。事实证明,修堤拦海打井的方法是可行的,并让胜利油田一举勘探开发了孤东、桩西等滩海油田。
修堤只能解燃眉之急。能不能找一个办法,把钻机装在运载的船上到海里打井呢?1974年秋的一天,姚福林召集胜利油田所有的地质专家,在钻井指挥部召开了海上钻井研究会,会议决定集中全力开展海洋钻井科研攻关。
1975年1月,胜利油田浅海钻井联合科研小组正式成立,率先请命加入科研小组的,是刚过完38岁生日的顾心怿。
顾心怿来自胜利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或许英雄所见略同,早在姚福林为胜利浅海钻井的起步和发展四处奔波时,顾心怿也在苦苦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想把陆上钻机装到海洋运载工具上。拦海修堤期间,曾有上万人的民工队伍集聚黄河入海口滩涂,用手推车运土筑坝。面对这样的场面,顾心怿无比震撼:用这样的方式来打井,代价也太大了,要是能够设计出可以到海上打井的船该有多好!
为了发明一种可以在海上钻井的设备,他苦思冥想了近一个月,几乎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石油杂志和资料。一天晚上,他翻看《世界石油》杂志,读到一段介绍美国船舶钻井设备的文字。他翻来覆去地读了十几遍,想弄清美国人的船舶钻井设备是咋回事。可是,那段介绍文字太短了,连船舶钻井设备是什么样都没有说。尽管如此,顾心怿还是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海上钻机,我可以发明一种海上钻井设备嘛!”
顾心怿决定大干一场。
为了“梦想中的船”,顾心怿不足五十平方米的小家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设计表格、图纸。一天,顾心怿肚子疼得厉害,还继续工作。妻子李巧云沉不住气了,对他说:“这样玩命咋行?”拉着他去医院检查,才知患了急性阑尾炎。手术后6天,他带上抗生素又到船厂去了。
1977年3月,胜利油田从钻井指挥部抽调13名钻工协助顾心怿等人开展胜利1号钻井船钻机设备调试工作。32697钻井队的全体职工也赶到烟台港加入其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78年10月底,胜利1号平台终于建成。平台参照了美国ABS规范,长56.5米,宽24米,高9.5米。作业水深1.8米至5米,满载排水量2130吨,载排水量1928吨,空船排水量1725吨,最大钻井深度3300米。
人们给这条钻井船取了名字——胜利1号钻井船,这也是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条浅海坐底式石油钻井船。
顾心怿说:“搞科技一定要有真东西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住脚跟。”之后,他又去美国考察坐底式钻井船。美国的造船专家得意地指着停泊在码头上的钻井船说:“这是我们美国造的,其他国家是造不出来的。”听了美国专家的话,顾心怿没有吱声,从包中取出胜利1号的照片。美国专家惊异地把照片传来传去,有个人指着照片上的方柱子问:“这是什么?”顾心怿解释,是抗滑桩,由于中国的渤海湾浅海多淤泥,船体容易被风刮跑,才特别设计的。当得知照片上的胜利1号完全是由中国人独立设计时,他们双眼瞪得溜圆。
胜利1号的建造不仅让世人震惊,也让国人看到了科学的春天和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
1979年8月,以胜利1号为基础,胜利油田浅海钻井大队成立。姚福林的洪亮声音回荡在海天之间:“你们的使命是历史给予的,也是海洋给予的。你们就是中国石油工业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先锋军!”
1978年11月6日,天气晴朗。初冬的渤海风平浪静,蓝蓝的海面怀抱着更加蔚蓝的天空。胶东半岛东北角的芝罘岛上,微风吹来,幸福船厂港口内的一面五星红旗高高迎风展开,在这个略显荒凉的小岛上格外醒目。那是胜利1号钻井船上的红旗。
靠近平台的沙滩上,搭起了一座简易主席台。近百名石油工人头戴铝盔、身穿蓝白相间的杠杠服,挤在前来送行的船厂工人和烟台市的当地群众中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说呀笑呀,俨然忘记了初冬的严寒。
中国浅海石油钻探史上一个创世纪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1974年,黄河口海滩的五号桩一带打出了一口高产井,经初步估计,整个渤海浅海及潮间带的石油勘探面积达8700多平方公里。海水浅,重任落到了胜利1号身上。那天,姚福林的洪亮声音回荡在海天之间:“你们的使命是历史给予的,也是海洋给予的。你们就是中国石油工业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先锋军!”
当天,胜利1号在烟台救捞局的“烟救2号”拖轮拖引下,缓缓驶离烟台芝罘岛,踏上了海上采油的征程。
1979年8月,胜利油田根据石油部的总体规划,以胜利1号为基础,成立了胜利油田浅海钻井大队,由李占禄担任第一副大队长,原船艇大队教导员穆锡功任政治教导员。
8月底,李占禄、穆锡功和王新明等人率胜利1号再次出征,并入驻黄河口海域。黄河口海域海底淤泥年代短,海床极不稳定,曾被联合国七国海况调查组称作“拆船厂”“棺材地”,可就是在那里,胜利1号硬是连打两口优质石油探井。
1979年11月,他们开始钻探垦东4井。有一天,平静的海面上突然刮起西北风,可运送粮食和蔬菜的给养船只还在路上。胜利1号指导员吴玉忠心里便打怵,就怕给养船只靠不上胜利1号。
傍晚时分,运送粮食蔬菜的船只迎着风浪赶到了胜利1号附近,给养船是条50吨登陆舰,几次想靠近平台,却怎么也靠不上去。天渐渐黑了下来,给养船只好原路返回。
第二天,李占禄选派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王树礼和李深言驾船再次给胜利1号送粮食蔬菜。然而,他们两人的船只驶出龙口港不久,海上的西北风竟然升至7级。当时,他们船只的倾斜度已达30度,十分危险。王树礼只好下令返回龙口港。
当时,胜利1号只剩15公斤面粉和不足100公斤的淡水了。井要打,饭也要吃。胜利1号炊事班把每日三顿饭改为两顿饭,每顿改为每人一个馒头。没有蔬菜,他们就把大葱切成细片拌着盐粒子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胜利1号平台仍是钻机不停、钻尺照进。
庆幸的是,他们的苦没有白吃,汗没有白流,半个月后,他们终于成功打出了垦东4井。
为了扩大战果,胜利1号又打了青东1井,发现4层油水间层。
新的启航
1987年10月3日,在海上奋战了9年的胜利1号,光荣退役。
胜利1号海上钻井进尺达30470米,打井15口,其中有3口井发现工业油流,为胜利油田及原石油部寻找海上油气资源、发现海上大油田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胜利1号的部分职工登上了胜利2号钻井船,把丰富的海上打井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带到了胜利2号。其他人则从烟台造船厂接过了胜利3号钻井船,并领头组建了胜利3号钻井队伍。再后来,胜利油田的浅海石油勘探队伍越来越壮大,并成立了专门的海上运输公司——海洋船舶公司,以及负责海上油田开发的海洋采油厂。
胜利油田的海上原油产量取得巨大突破。1996年,胜利油田浅海产油突破100万吨。1999年,浅海产油达到200万吨,建成我国第一个200万吨级的浅海大油田。截至2020年5月,胜利油田在海上建成各类平台130座,海上油区累计生产原油6000多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
大船启航,蓝色的石油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