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客户端陈之琪
近来,网络上一段段男孩“神模仿”老师的视频走红。视频中男孩的表演惟妙惟肖,有网友戏称“瞬间回到上学时期被老师‘支配’的恐惧中”。然而最近,“钟美美”却大量下架了模仿视频,对此,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并表示希望能够从正面引导孩子,拍摄正能量的作品。
学生模仿老师,在表演时进行部分夸大和演绎本无可厚非;学校方面试图引导孩子擅长模仿的天赋特长,本意很好,但同时更要“行之有道”,注意不要错失贴近学生、教育学生的良机。“我不想发那些了,我想换个风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对于视频下架,钟美美的回应带有一种妥协和退让。或许,教育的一大“遗憾”不在于孩子没能答出成年人预设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孩子明明心中存有畅言天马行空的愿望,却因为害怕探及“红线”而选择沉默不语。师生间教育热度的“降温”,不在于观点的激烈碰撞,而在于学生与老师不敢相互感知、相互触碰。
因此,比起画出一条条既定“轨道”,让学生一时间“进退失措”,不如多多着眼于开放“新天地”,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索。钟美美能在学习生活中敏锐捕捉到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加以演绎,足见其优秀的发掘与创作意识。这种学生身上难得的闪光点,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所需要关注和培养的。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对同一个“仁”的概念给予各异的解读;而面对极具表演天赋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同样可以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慢慢开拓孩子思维的新路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知学生“此路不通”。
其实,在这些令人捧腹的视频中,我们也能很高兴地发现,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已经不单纯是与书本捆绑在一起的“知识传授者”,更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陪伴者、引导者和见证者。新时代下,孩子已经在用更灵动的思维去感知生活、用更多元的方式去表达生活,这是个很好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就是极好的教育环境,刺激着孩子创作和发声的热情。所以,肩负着“多重身份”的老师,更要具备自我审视的意识,也更要学习在各种身份下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在双方的沟通中相互理解尊重。
目前,网上有关钟美美被“约谈”的说法,已被多方否认。同时钟美美表示,自己会继续更新模仿视频,同时会考虑向其他方面发展;教育局方也称“教育系统不存在约谈”“要保护小孩的天赋”。值得庆幸的是,这起“舆论风波”最终没有闭塞孩子创作思考的天窗,同时也带给当下的一些教育思路以启发意义。
课堂以外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片好天地;“言传”与“身教”并行,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循环。在当下,孩子双眼中反射的世界已经愈加广阔。因此,每一位“良师兼益友”都应当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之、鼓励之、引导之,摒弃一些固有的“一刀切”的教育理念。或许从这个角度出发,师生方能真正携起手来,在新的时代意义下,共同寻找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