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红楼梦》剧照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牛琪)中国观众已不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林黛玉和曹操,但随着他们的扮演者越来越多,人们的口味也变得更加挑剔。
“本来就一直入不了戏,偏偏没几分钟就用旁白来解释,越发难受。”在一家门户网站的论坛里,名叫“尹婕”的网友对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颇为不满。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为优秀的代表之一,曹雪芹写就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基于其杰出艺术成就,以及毛泽东曾经的推崇,在中国,《红楼梦》的影响力远超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这也解释了200多年后,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已有两个电视剧版本的《红楼梦》相继诞生的原因。
相比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常居北京的文学博士、影视编剧梁振华更喜欢1987年拍摄的版本。
“新版将大量力气用在形式上,如镜头语言、音响和色彩等方面,却有些矫枉过正,”梁振华说,“旁白过多使用让叙事节奏中断,台词中大量的雅言成分,也让年轻人不能完全领会。”
但也有年轻人看到了新版本的优点。美术专业出身的设计助理南小姐就表示,新版本在道具和布景等视觉效果上,要远比老版本精致。
除此之外,“演员年龄较符合原著”“大量采用昆曲元素”也成为新版本的亮点。
和新版《红楼梦》一样,重新翻拍的《三国演义》也成为坊间话题。有评论认为,抒情意味的空镜与特写减少、叙事节奏加快是其优势,而为戏剧冲突而改变历史桥段则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对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中国人似乎一直相当苛刻。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3312人参与)中,对近年来经典重拍的质量,受访者的好评率仅为20%。
与此同时,45.6%的人认为,近年来经典重拍的质量“一般”;22.2%的人认为“比较差”;12.3%的人则认为“很差”。
“经典标志着整个文化,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学者张颐武说,“但对经典进行改编的难度则较大,既要忠实于原著,又不能过于谨慎,而致使观赏性减弱。”
“人们希望看到新鲜的再创作,加上经典被熟知,并具有极高关注度,所以任何重拍都会引起广泛讨论。”张颐武进一步解释说。
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当然考虑到了这些,促使他们继续将经典作品影视化的原因,则有很多。对广阔市场前景的期许、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或许还有对剧本原创能力的不够自信。
据央视索福瑞25城市测量仪收视数据显示,9月2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首日,播出此剧的北京卫视与安徽卫视收视率分列全国第一与第三。从分城市收视数据来看,它们则各自占据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收视市场优势。尽管收视率在次日有所下滑,但超强人气仍使其处于收视榜单的前列。同样,新版《三国演义》的收视率也相当火爆。
“就和莎士比亚作品不断重排一样,一代代人通过影视媒介来领略名著光辉,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有很大作用。”张颐武说,对没有机会阅读原著的人来说,影视改编可以提供接触与理解的很好机会。
而通过重拍《红楼梦》“终结韩剧在亚洲的垄断地位”,也成为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多次表态的内容。作为新版《红楼梦》的出品方之一,他表示《红楼梦》要“第一步拍摄一部40到60集的电视剧,面向日韩和东南亚;第二步是拍摄《红楼人物谱》的数字电影,面向欧美”。
“这些中国经典小说在东亚文化圈内有很高声誉,在海外华人中也有深远影响。但由于文化跨度较大,西方对其理解则相当有限,”张颐武说,“影视的方式总更为方便一些,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会更好。”
实际上,为规范经典改编的一哄而上,中国相关主管部门也作出严格要求。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日前谈及电视剧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问题时就表示,反对调侃、戏谑、歪曲名著经典,反对用噱头、花边吸引眼球,反对一味迎合市场和收视率。
而在梁振华看来,举凡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拒绝影视改编。其魅力、思想和语言,都很难进行影像化。
不过他也坦承:“两种作品得到的审美愉悦不尽相同,不能以原著标准来衡量改编作品。”
“那些敢于挑战经典作品的人,都很不容易。”他说。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