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81|回复: 1

新一代载人飞船自述:人类的“终极三问”难不倒我

发表于 2020-6-6 11:16: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未来这款航天员的新“座驾”,将成为中国航天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这款新飞船以及这次试验,到底有啥意义?今天让它自己告诉你——

大家好,我是新一代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家族的一名新成员。

5月5日傍晚,我的“试验版”,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已先行一步进入太空,开展高速再入返回、控制、回收等关键技术试验验证,为未来我的到来打了个前站。

你们或许听过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他们相比,我确实是个新面孔,但相信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机会见面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是人类的“终极三问”,却难不倒我,因为有一群聪明的设计人员已经替我想得明明白白了——

新一代载人飞船,顾名思义,就是全面升级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这次亮相的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就是我的“试验版”,还不是最终的“定型版”,主要是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后续飞船会不断改进,所以未来的我一定更完美。

提起中国的载人飞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我的老大哥神舟飞船了。自1992年立项研制以来,神舟飞船已经成功完成了15次飞行试验,先后将11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可谓功勋卓著,是我学习的榜样。

你可能要问,既然有成熟的神舟飞船,为什么还需要我呢?

这是因为,当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月球和更遥远的深空后,神舟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这两款载人航天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更宏大的梦想了。

相比神舟飞船,我可以飞得更远——近,可送航天员往返离地球近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远,能完成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甚至去更遥远的星球探险。

相比天舟飞船,我能够从近地空间站下行运输货物,有着二者兼具的“载人+载物”的强大本领。

当然,我们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就像马路上既有货车,又有客车,还有客货两用车一样,我们的存在丰富了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选择,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个性化选择。同时,我有着重复使用的优点,可以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所以,如果说“老大哥”神舟飞船,解决的是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的难题,那么我解决的是如何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经济地进入太空,开展更远的深空探测的难题。

对我们飞船家族来说,颜值就意味着实力。我有着流畅的倒锥型钝头体气动外形。相比神舟飞船的钟型,倒锥型空气升阻比更大,能让我在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时,依靠空气阻力减速,更加平稳、精准地落地。

从个头来看,我身高近9米,腰围约4.5米,体重超过20吨。跟“三座”的神舟飞船相比,我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可以一次运送六七名航天员。

和神舟飞船三舱结构不同,我是两舱构成的: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居住的地方;服务舱提供我的动力和能源。

以前,航天员的生活工作需要在两个小舱之间往返,而我的返回舱空间更大,未来里面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做“隔间”,打造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以及卫生区,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对了,我的返回舱可是穿了两件“衣服”:“内衣”用新型金属材料做成,相当于墙壁的作用,围出了航天员的驾驶室,密封性好、舱内视野遮挡少;“外套”则是由耐烧蚀的新型轻质防热材料打造而成,与神舟飞船的“外套”相比,重量降低了30%,防热效率更高,而且首次采用可拆卸更换设计,将有效提高可重复使用率。

另外,我的头上还有一顶漂亮的“帽子”,可以保护脆弱而娇贵的对接机构,这是航天工程师们用防热材料为我设计的。和其他飞行器对接时,可以把“帽子”摘掉露出对接机构,等返回地球时再把“帽子”戴上,保护里面的设备不被烧坏,实现重复使用。

5月5日傍晚,我的“试验版”搭乘同样是第一次亮相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来到了预先设定好的轨道。在和火箭兄弟不舍告别后,试验船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旅行,完成了后续的使命。

在太空的两天多,试验船进行了7次自主轨道控制,把自己抬升到远地点8000公里左右的大椭圆轨道,时间紧、动作密集,全靠“大脑”GNC系统(飞船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简称)应对。

前面已经介绍过我的新“衣服”,这是它的第一次亮相,它能够承受住再入返回过程中最高2000多度的高温烧蚀,守护了返回舱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在返回阶段,试验船的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提供了最后的安全保障。

在整个过程中,宝贵的数据都保存在试验船的“黑匣子”中,为后继型号研制优化提供重要参考。这也是我的“试验款”此次飞行的最大收获。

其实,早在2016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已经利用长征七号首飞的机会,成功验证返回舱的气动外形等关键技术。这次我的“试验版”更进一步,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更多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

有专家评价说:“这次飞行试验的成功可实现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为我国载人登月飞船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

这让我觉得使命重大。我也将不负众望,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接过接力棒,让中国人探索深空的脚步走得更稳健。

听我唠叨了这么多,会不会有一种“我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错觉?

设计人员有过一段描述非常打动我,他们说:“未来的航天是平民大众的航天,未来也许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太空旅行。”

他们甚至想过,要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能够直接在飞船上充电、上网,用起来就像在地面上的家里一样便捷舒适。听起来就让人激动,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1:16:1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