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治不分家
互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近年来,重庆在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抓大文旅促品质化中,文旅事业更是跑出“加速度”。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游客接待量达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32%。
四川通过开展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等评选活动,举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活动,文旅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彰显,去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达14.7%。川渝两地在文旅行业均取得丰硕成果,成为闪耀西部文旅的“双星”。
“不过,解码川渝文旅成绩单,两地‘分治不分家’的协同式发展,是一重要因素。”罗兹柏称。
在人才交流上,作为四川省最早创办旅游系(1995年,重庆未直辖)的本科院校,重庆师范大学不仅聘请了成都著名饭店行业专家傅启鹏做兼职教授,还邀请了四川大学教授担任硕士论文答辩专家,也为四川的高校、文旅企业等输送了不少人才。
在线路产品上,两地也是互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市场上“跨界”产品多。去年,仅携程旅游平台上,川渝联程跟团游产品就多达数百条,“长江三峡+都江堰+青城山”“重庆+成都+乐山大佛+峨眉山”“成都+都江堰+重庆+武隆”等产品销售火爆。
在宣传营销上,两地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下好“一盘棋”
共建“国际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全面按下‘快进键’,对文旅行业而言,既有政府的引导、市场的需要,又有市民游客的期待,两地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常必要、现实可行。”罗兹柏称。
他认为,自古以来,川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同”的背景下,又有各自的特色和差异。“这些文化、景观的差异,正好是游客追求异地性体验的基础,也是让一位游客产生旅游行为的原始动力。”罗兹柏说。
他建议,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川渝两地应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协同化发展、差异化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共建共享具有国际范、中国味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首先,以巴蜀文化为依托,讲好川渝“好故事”、唱响川渝“好声音”,构建起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文化”。
其次,以古蜀道为依托,串联起沿途的遗世珍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可挖掘的故事、可体验的风景,十分丰富;在国外同样美名远扬,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有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涉足这条古道,撰写了不少游记文章,其中英国人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写的《华西旅行考察记》一书,影响尤其深远。因此,活化利用该古道,或将为川渝文旅形成新的增长点。
最后,以成渝两大中心城区为依托,全面提升中部区域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包括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及乐山大佛的石刻文化资源,做出一个世界级石刻文化走廊。
“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当前,两地文旅行业已经奏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序曲,深入推进起文旅空间布局一体化、文旅产业发展一体化、文旅市场开放一体化、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建文化繁荣、产业兴盛、环境优美的走廊。一个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未来可期。”罗兹柏说。(记者 韩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