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油报
“我现在每个月能给家里打1500元,帮妈妈改善生活。”6月2日上午,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员工古丽巴哈尔·拜克日高兴地说。
25岁的古丽巴哈尔是乌石化第三批南疆转移就业人员。一年多来,因工作能力突出,她被选为乌石化南疆转移就业人员青工小组组长。
2017年开始,乌石化先后接收了4批130名来自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的转移就业人员。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他们不仅成为家中的顶梁柱,而且是家乡脱贫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好学的艾孜热提艾麦尔说:
“我想开车带家人来看看”
6月2日,在乌石化公司办公楼担任门卫工作的艾孜热提艾麦尔·太外库里,正给来往人员进行体温测量。
两年前,艾孜热提艾麦尔还是罕南力克镇的农民。他的父亲患有先天性疾病,2015年母亲因病去世,他和弟弟全靠父亲的抚恤金与家里的二三亩地生活。“我很心疼爸爸,我想把家撑起来。”艾孜热提艾麦尔告诉记者。
刚来的时候,他有些不适应,汉语不够流利,没有时间观念。“我们来的第二天,就开始军训,准军事化管理很快让我对时间和纪律有了正确的认识。”艾孜热提艾麦尔说。
“姐姐,这句话怎么说?”艾孜热提艾麦尔指着一句汉语向同事阿达莱提·阿不都拉请教。“这句话的意思是……”阿达莱提边用维吾尔语解释,边在纸上写下了汉语拼音和汉字。随后,艾孜热提艾麦尔又把句子抄下来,加深记忆。“他特别好学,不懂的就问我,现在进步挺快的。”阿达莱提说。
两年来,艾孜热提艾麦尔每年给家里上万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今后的路更宽广,他还自费报考了驾校。今年4月,他成为乌石化130名南疆转移就业人员中第一个考取驾照的。他说:“我想开车带家人来看看。”
互相帮扶的“烤包子兄弟”说:
“我们想在乌市开个烤包子店”
“我做的烤包子漂亮还好吃。”6月1日,在乌石化综合服务中心准备午餐的如孜·奥斯曼自信地说。
如孜也来自罕南力克镇。今年24岁的他,之前在家乡经营烤包子生意,2018年来到乌石化。经过培训,如孜已经成长为较全面的大师傅,馒头、拌面、炒面、葱油饼都不在话下。
31岁的买买提图尔逊·如则和如孜有着同样的手艺。他们在一个镇上,却不认识,直到一起来到乌石化,被分到一个单位,又住在同一个宿舍,这对“烤包子兄弟”才相识。
在工作中,他们相互学习、互相帮扶,都成长为熟练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们对未来也有了规划。“我们想在乌市开个烤包子店。”如孜说。
首批分配到生产岗的艾买尔江说:
“我要学习更多专业知识”
5月14日,乌石化第四批南疆转移就业人员经过一个月培训后,走上了新的岗位。40名来自“库尔班大叔”的家乡——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农民开始向工人转变。
这次乌石化首次将南疆转移就业人员分配到生产厂岗位,在供排水厂三泥运转岗位共安排了4名员工。
“我们从人文关怀入手,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的工作。”厂工会主席梁丽英告诉记者。结合供排水厂少数民族多的特点,一名少数民族员工与一名汉族员工共同带一位徒弟,并由专人与这4位南疆转移就业人员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能够早日独立上岗。
为让这批员工能在岗位上安全安心地工作,首先要帮助他们提升汉语水平,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有正确的认识。供排水厂二车间党支部书记周东明告诉记者,培训时,不是单纯地讲条款、念制度,而是逐条解读,深层剖析,引导他们认识到面对的风险,正确地做好劳动防护,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
5月15日,艾买尔江·买托合提一边听课,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艾买尔江说:“我要提高汉语水平,学习更多专业知识。”(记者周恃玉 通讯员朱建荣 刘燕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