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9 08:54:42
|
查看全部
既要有价值定力、苦练内功,又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通过对三国艺术形象创造历程的简略回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代价值之间的契合点。提炼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精髓与审美特质,建立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共鸣,是艺术创造的前提。比如,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宋代文学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三国咏史抒怀,均在于他们敏锐地把握到三国故事的精髓,即其中蕴含的雄浑壮阔的思想境界、宏大阳刚的美学品格以及遒劲苍凉的历史美感。借助这种深层次的思想与审美共鸣,艺术家完成自我表达,传统文化资源也获得新生。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解读、阐释、利用与再创造,必然要满足时代需要,打上鲜明时代烙印。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去除原著中迷信糟粕,保留对忠义勇武智慧的歌颂。许多内容经过提炼、扬弃和转化,体现出现代价值。
其二,积极适应和运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方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三国艺术形象不断演化更新,三国故事持续地活化于不同时代的全新艺术门类、艺术形式当中。从杂耍、民谣、诗词、话本、小说、戏曲,到后来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漫画、动画、电子游戏、网络小说,乃至文创产品、实景娱乐、特色文化园等,三国文化的存在形态一直在不断丰富。正是这些适应不同时代媒介发展、艺术演变和审美变迁的创新形式,使三国故事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化艺术发展获得更多更大创意空间。据统计,三国题材网络小说以每年上千部的数量激增。在起点中文网,以“三国”为关键词,可检索出3.6万多部相关作品。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三国手游《率土之滨》开启三国典籍文化传承计划,玩家在游戏内能阅读三国典籍,身临其境地体验三国文化。除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外,还有交互式文旅APP、短视频、直播……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介、新类型、新技术、新方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
其三,通过创新思维实现创意突破,打造开创性、引领性的精品力作。在三国艺术形象发展历程中,有一些关键性的传播节点和代表作品,它们的出现使三国故事影响力实现爆发式增长,并产生深远绵长的“长尾效应”。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创历史演义小说这一全新类别。电视剧《三国演义》首次完成对这部巨著的完整影像呈现,实现了广泛的海内外传播。一些游戏产品与三国历史元素有机结合,实现历史、文学、美术、社交、竞技的创意融合。这些作品都为三国历史和人物解读提供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拓展创意空间,不断打造引领性的精品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借助成熟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运营机制,为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传统文化资源要实现当代活化,必须打造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优质文化产品,通过文化资源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配置,经过市场检验和竞争赢得受众认可,获得持续发展。新世纪以来,《赤壁》《三国演义》《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三国》等影视作品,都离不开高速发展的中国影视产业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的强大支撑。可以说,没有充分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就不会有三国题材作品的繁荣发展。
其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的文化胸襟。传统文化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一部分,它们完全可以被世界所接纳、转化和运用。《功夫熊猫》《功夫梦》《花木兰》等,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意、类型元素和电影工业有机结合。三国故事也是如此。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跨文化对话与交汇中,三国故事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拓展,让三国故事展现出具有陌生化和创意性的新形态。这都是跨文化交流的收获。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又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文化胸襟;既要有价值定力、苦练内功,又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只有这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深化,传统文化资源才会不断“滚雪球”,获得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8日 20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