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晚报殷呈悦
这几天到街上走一走,到处都是“北京消费券受理商户”的红底招牌。因为优惠力度大、逛吃都能用,京版消费券不仅掀起了年轻人买买买的热忱,连不习惯网购的老年人也跟着心动。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西单商场,有不少尝试使用消费券的老人身影。一位老奶奶看到家人用消费券和店家优惠减免了60元餐费,羡慕之余,希望也能给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申领机会。
有人说,想知道北京什么时候、哪个地方的生鲜食品最便宜,就看老年人通常去哪里排队。的确,与大多数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是更会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群体。京版消费券能成功“圈粉”老人,说明实打实的优惠,每一个阶层的市民都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券的领用过程中,虽然很多老人驾轻就熟,也有不少老人“望券兴叹”。据商场导购介绍,不会使用消费券的中老年市民不在少数。首批北京消费券通过京东APP发放,有些老人卡在了软件的实名认证和刷脸环节。从大数据显示的年龄结构来看,消费券的核销主力也是年轻人群体。在全国多个发放消费券的省市,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老人用券难的现象。当下,虽然紧跟潮流的老人越来越多,但让他们像年轻人一样玩转互联网还不现实,更别提部分老人没配备智能手机。
既然老人群体已经在心理上主动向消费券靠拢,那么让老人为难的物理隔阂应当设法打破。基于多数老人对智能产品、购物软件及线上支付存在盲区,消费券的设计是否也要考虑“适老化”?比如发放渠道可以再拓宽些,消费券样式再多元一些,使用技术再大众化一些。不妨针对特定老人群体,定向发放纸质消费券;既在线上播洒优惠券,也在街头合商铺下点“红包雨”。总之,尽量简化获取步骤,增添老年人容易接受的认证方式,同时赋予商场、饭馆工作人员更多权限,以帮助有需求的老年人一键领券。照顾了老年人的体验感受,便是进一步维护了消费券的公平性,减少了中间流失率,实现了更多营销闭环,从而更精准地用好消费券这把经济“利刃”。
发放消费券的目的是撬动消费潜力,拉动城市内需。老人群体有鲜明消费需求且具备消费实力,值得也应该得到额外关注。当“最惠消费者”的群体中涌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既是市场回暖的又一标志,也是城市温情的细致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