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1|回复: 0

【生活浪花】刘朝阳:人生处处有风景 雨荷如何不禅意

发表于 2020-6-13 21:07: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能辨认荷花,是在认识莲菜多年以后的事了。体味荷花之美、荷花之韵、荷叶之用始于三十多年前刚上高中时,翻开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如饥似渴的激情背诵,那种情形历久弥新,难以忘怀。今天,如果以同龄人背诵《荷塘月色》有关片段作为暗号,兴许可以找回失散多年的同学来。
     青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邂逅,也许会镌刻于心,成为独特的心灵符号,和肉体如影随形,在合适的环境下按压不住、不呼即出,成为放飞思绪的发酵粉。


   


      己亥夏至,平明,微雨,青峰山遗址。自城区沿鹿苑道南向七、八公里,进入河堤路入口,左手偌大的鱼池,是垂钓者的天堂,是十几个夜钓的不眠人。被微雨泛起的涟漪、抛物线形的鱼竿、穹庐般雨伞下凝视水面的垂钓者,一副悠然的水墨画自然天成。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右手顺着小径直入百米许,呈三足鼎立状的荷塘便扑面而来。在这里可以捡拾文学家朱自清的无奈、知会理学家周敦颐的“君子说”,温习李渔的荷花“实用说”,仰视禅宗文化,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历代文人咏荷言志,借莲抒怀,借莲悟禅。由具体的物像,引发出抽象的境象,描绘自然界“空净、寂寞、闲适、安逸”之禅境。咏荷之禅诗,以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最为著名。




山居秋暝(节选)
唐·王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以禅入莲诗,禅莲相融,则开了禅风之先河。如诗中“竹喧”和“莲动”;“浣女”和“渔舟”,描写了生活在竹林莲池畔那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也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憧憬。诗中那种静谧与幽寂,恰恰给人们提供了反思生存价值的氛围。



赠别宣上人(节选)
唐·白居易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是用白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本性来作比。莲者,取其净,故净土宗亦名白莲宗。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节选)
北宋·苏轼
浦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
此间真避世,青蒻低白发。
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
       诗人到湖州任知州时,在一个仲夏的夜晚,带儿子和女婿等四人绕城而游,观赏盛开的莲花。随后,便来到唐代高僧云皎所创的飞英寺里写下此诗。诗的禅境十分清绝,创造了一种闲静的气氛,仿佛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空明澄净,且心灵也在净化。诗人之所以热爱大自然,甚至把自己的灵魂也投入大自然,并与之融为一体。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节选)
北宋·黄庭坚
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
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静。
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诗人运用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从疾病、烦恼、苦闷中挣扎出来,且自悦自傲的心情。“苦竹绕莲塘”是一个丑恶的环境,但开悟之后的诗人却能撇开这些丑恶而欣悦于活泼自由的鱼鸟之性。




千叶白莲花
北宋·苏辙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作者把生于淤泥中的白莲花比作瑶池中那洁白似玉的天女。诗人临近湖池边,见片片千叶白莲花,突发感叹,为何将这些白莲花贬落湖池中?


赠勖宗上人
清·郑板桥
罨画溪边髻尚髭,便拈荷叶作袈裟。
一条水牯斜阳外,种得山头十亩霞。
      这首诗描写勖宗上人的童年往事。说明郑板桥与勖宗上人交往已久、稔知有年了。可想见在平素的闲谈中,勖宗上人曾向板桥忆述:他是农家子弟,还常到他家乡的罨画溪畔放牛;溪里种着莲藕,每当夏日来临,荷叶亭亭如盖,活泼好动的他,常折下当作袈裟披在身上玩,这时夕阳将落,红霞灿然,像是老天爷特地种在山头上似的;在如此美妙的时刻,他放任水牛自由自在地往远处吃草,自己则闲情悠悠地观赏着笼罩山头的朵朵晚霞;瑰丽的红霞映衬着以碧叶为绿裳的荷花。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诗人巧用佛喻赞美禅师虚空高爽的禅心。“莲花”,因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本性,历来被佛教看重,视作圣花。而“不染心”,意指只要看到大禹寺院内那清净的莲花,就知道义公的心境,也同这莲花一样清净如洗,一尘不染。《坛经》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




      手机响了,是提示上班的信号,小雨不知不觉变成中雨,垂钓的“江上人”,依然雕像般凝坐,他们是为了鱼吗?观荷又是为了什么呢?恐怕没有标准答案,但分明呼吸顺畅了很多,夏至的雨也变得如此曼妙无比、诗意无穷!车上顺序播放着李玉刚的《莲花》,涤荡着内心的蒙尘,仿佛雨刮左右摆动,世界何时变得如此的澄明和透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