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6 21:42:49
|
查看全部
需要解决哪些难题?
我国目前的工业博物馆形式丰富、层次多样。但仍然冀望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非国有工业博物馆的设立存在程序困境。非国有博物馆的设立难题由来已久,而在工业博物馆领域尤为突出。工业企业本是最直接、最有条件设立工业博物馆的主体之一,出于企业文化和形象宣传的需要,许多工业企业或其管理者对于设立工业博物馆也有积极性。但是按照现行博物馆法规规定,博物馆在初始登记备案时,需具备一定数量级藏品且公公证保全;博物馆正式成立以后,这部分藏品属于社会公共财产而非个人或任何企业,终止博物馆时资产处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使许多企业对于“博物馆”望而却步,退而设立展览馆、陈列室(有些冠以博物馆之名),不纳入博物馆体系。这样无法直接分享博物馆体系的专业指导和文化红利。
工业博物馆的藏品缺乏法律地位。机械、设备、工具、产品等可移动的工业品在工业时代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首台套大型装备、早期的卫星和飞船等,虽然有些已经被认定为文物,但数量上远远未达到实际需求。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也未对可移动工业遗产做出认定。因此,虽然许多博物馆已经参与到工业品征集收藏中,但实际操作中所藏工业品却没有文物地位,不受文物保护法保护,缺乏必要保护资源。工业博物馆的职能的有效运转,这就需要形成工业藏品认定的常态机制。
工业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尚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有限,许多工业博物馆存在引用并不严谨的历史故事,科学原理、成分结构交代不请等共性问题,这使得在展线本应最有看点、最富教育意义、最可孕育出新产品的环节沦入平庸和“老生常谈”。这种状况,与馆内研究力量缺乏足够的外部科研合作有关。二是开放程度不够。相当数量的工业博物馆,特别是企业博物馆开放时间短,参观流量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
以上问题,均可以通过对科研院所开放研究资源、对社会开放场馆和场地资源实现,例如,参与当地工业旅游的线路营销,开展研学课程等。工业博物馆的活化,期待馆藏资源的社会化使用。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 研究方向为工业遗产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