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本书2016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它部分解释了特朗普当选的原因,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社会分化的内在机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作者采用的人类学民族志观察访谈方法也给以问卷调查为主的Public opinion选举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似乎会引发不少跟风。
我入学的时候我们系搞美国政治的教授就提到了这本书,话语里满是羡慕嫉妒。这本书给作者Katherine Cramer带来了无数的荣誉,一跃成为最当红的学术明星,还受到媒体注意上了电视访谈。现在她简历里头衔一大堆,从此不再愁研究经费了。去年2019年,她已经入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还不到五十岁。
不过名著写成了,作者也差不多该离婚了。。。这样一本很有干货的实证研究,要付出的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况且还是对一位已婚女性而言,况且还是一位刚刚成为妈妈的女性。。。我们八卦一下就可以看到,她的前两本书署名都还是Katherine Walsh, 致辞里也是感谢家人,感谢爱人,今生今世如何如何lifetime,甚至第二本书就是献给丈夫To Bailey。到了这本书,就变成了“感谢前夫”。不过看上去还算是和平分手。。。

第一本书

第二本书

这本书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2007年左右开始进行实地访谈收集材料的时候,她正好是刚刚怀孕(已经37岁了,这就是想要追求学术生涯的女性的代价,太典型了!!!!),挺着个大肚子深入威斯康辛乡镇地区,主要还是跟一群下流老白男打交道。真是名副其实是钢铁般的美国女性。。。

一边怀孕一边做研究 幽默地一笔带过
这本书为什么重要?
这本书其实是在解释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威斯康辛州的红蓝政治对立会演变到今天这样白热化恶斗的程度,基本上已经处于政治内战状态了。2018年州长选举,民主党候选人获胜,终结了共和党州长的八年统治。但是州议会还掌握在共和党手里,就在州长换届之际,共和党议会修改了州宪法,极大地限制了州长的权力。这样的政变手段让人跌破眼镜。现在去搜一搜威斯康辛的政治新闻,基本都与红蓝对立斗争有关。
对这样的现象,一般的解释当然是全国都在发生的政治两极化,共和民主两党恶斗造成社会中选民群体的分化。
但是通过研究威斯康辛实际情况,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口径:选民群体的分化不仅仅是以两党政治意识形态为依据,还有一种独立于两党意识形态的、以城乡身份对立意识为基础的分化。特别是乡镇居民中出现了(城市居民怎么想还不知道)一种明确的乡村身份意识rural consciousness,也就是对城里人的巨大不满和憎恨resentment. 这种乡村意识是以地区划分为基础的身份意识,代表的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利益等层面的重大差异、矛盾、对立。
“Ru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term I am using to describe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as a rural person combined with a strong sense that rural areas are the victims of injustice: the sense that rural areas do not get their fair share of power, respect, or resources and that rural folks prefer lifestyles that differ fundamentally from those of city people. 120 电子盗版
作者反复反复强调的是,这种乡村意识,虽然与两党partisan意识形态有重合之处,但也以独立于两党意识形态的方式产生政治后果。When I argue that rural consciousness structures the way people understand politics, I am suggesting that something other than partisanship is driving their political preferences.
作者的这种新解释视角是非常应景和有说服力的,这要从威斯康辛近几年发生的一个轰动性政治事件说起。
威斯康辛和美国大多数州一样,有着红蓝交织的政治历史。这里既出过进步主义代表人物La Follete,是美国工会运动的策源地之一,也出过参议员麦卡锡,作为以奶酪闻名于世的农业州,这里广大的农业地区也经常是一片飘红。威斯康辛是著名的摇摆州,很多县区就在2008年从支持小布什共和党一跃转为积极支持奥巴马民主党。2008年民主党在这里大杀一片,但到了2012年奥巴马连任时,民主党支持率在这里就有所下降,参议员一红一蓝,州议会被共和党夺去。其中的戏剧性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州长选举,按理说新官上任的奥巴马应该还能给这里的民主党势力添砖加瓦,但威斯康辛人却选出了一个红的发亮的共和党右翼极端派—主张大减税的茶党运动Tea Party(名字源于波士倾茶运动的抗税历史,也有说法是Tax Enough Already)州长Scott Walker斯科特 沃克。 之后一直到2018年,威斯康辛的州长和州议会都掌握在共和党手里。2016年总统选举,特朗普在这里以不到百分之一的优势战胜希拉里,抢走了宝贵的10张选举人票。
沃克2011年刚刚上任,就搞了一个惊天大新闻。他推出了一个所谓“十号法案”Act 10, 内容大致就是取消公务员(即所有受雇于政府群体,比如大多数学校教师)在福利条件上的集体谈判权,警察和消防员除外。效果是什么呢?就是大部分公务员得到的福利更少了,要从自己口袋里掏的保险金更多了。这个提议一出,社会一片沸腾。威斯康辛州首府麦迪逊Madison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州议会内的民主党人为了拒绝投票甚至跑到了伊利诺伊州躲起来。但是最终在共和党的强力推动下,这个提案被通过成为法律。但很快威斯康辛选民和民主党又发起了对州长Walker的罢免投票,一时间又是冲突不断。威斯康辛的老百姓因为这件事加剧了彼此的政见不和,很多朋友甚至夫妻之间反目成仇的。这段时间麦迪逊的州议会经常是被围的水泄不通,大街上也经常聚满了抗议人群。但是2012年6月罢免投票结果出来,沃克居然得到了53%的支持,优势明显地保住了州长位置,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赢得罢免投票的州长。(24 25)这样的结果让抗议者、也让整个美国舆论赶到震动不可思议。搞出这样一个激进提案、敢于与公职人员群体为敌的州长,居然还有这么大的支持率,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大家处于懵比状态。但已经开展了几年实地研究的Kathy Cramer恰恰有了自己发现的答案。
作者一直研究美国选举和选民观念public opinion。在开始这本书的项目时,她的着眼点其实是社会阶层social class对人的政治取向的影响,也就是职业、收入等传统上界定阶层的因素的影响。
但当作者深入威斯康辛农村了解农民的政治观点时,却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群体意识:威斯康辛乡村地区居民对本州两大城市—首府麦迪逊和最大城市密尔沃基的不满。
当她来到一个农场,自我介绍来自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的主校区就是麦迪逊)时,农场里的人的自然反应是“Here’s a politician, up from Madison.”麦迪逊天然跟政客联系到一起。作者马上做了解释,说自己是学者来搞调查。当她问道农场人对州长Walker罢免事件的看法时,一个挤奶工忍不住骂骂咧咧:”I am glad Walker did what he did. It’s about time someone takes something away from those bastards.” 45 (是时候让那些混蛋出点血了)可见乡村居民对城市里的公务员群体已经是相当不满。
随着和这些乡下人聊天增多,作者发现这些人对两个大城市尤其是首府麦迪逊的不满已经根深蒂固,时不时就找个由头打趣讽刺一番。有一次作者跟一群乡下人聊天,当天碰上集市卖马,乡下人开玩笑说让作者买匹马玩玩,作者说买了能放在哪呢?这群人原来早有包袱:” Keep him in Madison. That’s where they keep all the bullshit。” (放在麦迪逊嘛,反正那里从来都是狗屎成堆) 接下继续扯道:“Well, basically all you gotta do is buy the front end of the horse, they got the back in Madison!”114 (我不能确定具体意思,可能就是恨不得马屁股对着麦迪逊拉屎?)作者听完差点把咖啡都喷了出来。
但是诸如此类的情形已经是数不胜数。
所以当作者开始系统整理这些素材以及构建一个理论解释框架时,她转而发明了一个新概念rural consciousness来解释这种特殊的身份和政治意识。
威斯康辛的城乡分界早已为人所知。有人甚至说,威斯康辛只有两种地方,一种叫MM (Madison and Milwaukee),一种叫其他地方。但在一些乡村居民看来,这个州的管理者心里根本只有MM,早就把自己这些人抛在脑后了。The state is considered Madison and Milwaukee.
这种城乡二元对立从威斯康辛的人口分布就可以看出来。全州五百多万人口百分之四十八都集中分布在处于威斯康辛东南一角的MM两个城市及周围,剩下的人口则分散在广袤的乡村地区。所以城乡分界在人们观念里也呈现为一种地理上的南北对立。

作者调查乡村居民观点的方法比较特别。除了个别农场,大部分情况下她是通过搜集一些信息后,选择一些乡村地区的小镇,找到附近村民在镇上经常见面闲聊的场所,然后主动自我介绍加入他们,跟他们聊天问问题。这些场所包括餐馆,咖啡馆,便利店,加油站,服务站等等,有的时候有些工作群体会规律地在早晨某个时间点集中来加油站见个面打哈哈,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作者就会提前守候在这里,跟他们聊上几句。经过这些人的同意后,作者能够把大部分的聊天都录了音,但承诺不会泄露身份。
美国农村地区的小镇说是镇,其实就是一条主干道,几个加油站、服务站,一些个商店,或者再加上邮局、学校等公共机构,开车经过不会超过三分钟。小镇上常住人口很有限。周边的居民大部分在广阔的农场和郊野工作生活。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威斯康辛姑娘(威斯康辛大学本科,密歇根大学博士,然后返回威斯康辛工作),她本来以为她长大的有七千人口的城镇已经算是小镇small town,她原来跟别人介绍都说自己是小镇姑娘,但经过这次调查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家乡绝对算得上大镇子了。真正的小镇可能也就是几百居民,甚至几十个。
从2007年开始,到2012年左右,作者历时多年,访谈观察了39个群体,其中25个是乡村地区的居民小团体,剩下的在MM郊区,个别是城里。作者有意识挑选本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有代表性的县区county进行调查。对很多群体作者都进行了多次回访。访谈群体中大多数都是中老年白人男性,后期加入了一些女性群体,黑人少数群体很少。威斯康辛本来就是个白人占百分之八十三的州,并且黑人和白人生活严重隔离,黑人大多聚集在密尔沃基这个大都市。
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揭示的rural consciousness, 表达了乡村居民对两大城市的哪些不满和愤恨呢?
不满的最根本的因素当然是威斯康辛农村地区的深度经济衰败。
威斯康辛位于美国最北境,毗邻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两个壮阔的大湖,西靠明尼苏达,东邻密歇根,南接伊利诺伊,北与加拿大隔湖相望。这里曾经和现在的明尼苏达一样,分布着广袤的温带森林(大家可以脑补大兴安岭),地势平坦,风景秀美。白人踏足之前,一些印第安部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托克维尔在他的北美史诗之旅中最西方向就曾经在威斯康辛的格林贝Green Bay登陆,拜访了当地的印第安人营寨。)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大量白人居民涌入,凭借当时的工业工具,开始大规模砍伐威斯康辛的森林,开垦农田,发展农牧业。印第安人也被迫害驱离了故乡。但事实证明,在这个一年八九个月都是冬天的地区搞农业实在是自找苦吃。来自北极的寒风从苏必利尔湖上畅通无阻地吹过来,土地立刻就冰冻三尺,冬天除了在炕上发呆估计也没有别的事可干。所以很快威斯康辛的农业开发就停滞下来。到了最近几十年,威斯康辛变成了东南部发展城市工业与北部发展农业伐木业的二元结构。在一些风景优美的湖区还发展了旅游业,每年夏天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休闲度假。在威斯康辛这种气候条件下,农林业其实很不稳定,农村地区能够承载的人口也很有限。

托克维尔和博蒙在格林贝,那时候威斯康辛还没有成立州,属于密歇根领地,还是印第安原始部落的家园
美国全国的农业在70年代达到最繁荣的时期,之后就因为一系列因素陷入停滞。威斯康辛乡村地区也是自此陷入漫长的经济衰退。
本州西部和北部的乡村地区也是相对贫困的地区,贫困线以下人口都是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多。从访谈人口中可以知道,当时很多居民年收入都不到两万美元,时薪就在十美元左右。在乡镇地区能找到的工作也很有限。总体来讲,这里的农村生活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比较困苦的。各种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时代发展。
访谈中有的人说,曾经几英亩的小农场就能养活一家人。但现在随着农产品生产交易商业化全国化,个人的中小农场越来越难以维持,很难和大型商业农场竞争,原料和工具价格不断上涨,也很难承受农产品价格难以预测的波动。经济资源有限,大部分年轻人也都逃离了。老一辈留下来的只能艰难维持生活。很多小镇的个体户local small business都无法维持,还要被全国性连锁机构挤压,最后往往是人去店空。
最典型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作者访问的第一个群体就定期在一个乡镇服务站service station碰面,这几个人自称“城中运动俱乐部”Downtown Athletic Club。在这里作者第一次体验到了乡村人敌视城市的态度。但就在一两年后作者第二次回访这个“俱乐部”时,却发现这个service station已经破产关门。店主还贴了一张满含悲凉的公告


这可谓是威斯康辛农村小镇经济衰败的缩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