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6|回复: 0

信札中的“光华” :纪念光华大学建校九十五周年

发表于 2020-6-18 16:22: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的6月3日是上海光华大学建校九十五周年的纪念日,九十五年前的上海,在“五卅运动”的急风暴雨中,一群“吾爱真理更爱吾国”的中国知识人决然地抛弃了当时被称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的教职与学籍,在张寿镛、王省三等上海士绅的支持下,创建了一所全新大学——光华大学。光华大学诞生于国弱民贫、四方多难的时代,其后又经历财务危机、政治压迫、抗战毁校、另建成都分校(即现西南财经大学)种种磨难的洗礼,艰辛备尝而不改“收回教育利权”与“复兴中华”的初衷。1951年10月,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合并成华东师范大学,光华大学也由此走完风雨兼程的二十六度春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曾出版过《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一书,编选与光华大学校史有关的信札四十一通,今此,笔者择选其中张学良致张寿镛的一通信札略加解读,既作心花一束,为光华大学九十五周年校庆礼贺,也企盼学界与社会对光华大学校史投以更多关注。

张寿镛
要从这四十一通光华大学信札中遴选能揭橥光华大学的历史与价值的信札并非易事,而张学良致张寿镛的这通信札表面上也无甚波澜,究其内容,只是张学良婉拒张寿镛的募捐请求而已。不过,当我细细爬梳信札中所蕴含的人与事时,却讶异于这段历史的丰富与复杂,尤其是循着此信的指引而钩沉出光华大学的财务状况这一话题后,更让我看到始料未及的面貌与意义。当然,先要呈现的是信的内容,具体如下:
咏霓先生教席:顷荷来书,猥聆藻饰。就审宏造人才,为国光宠,甚盛甚盛。示以礼堂等处需款兴修、嘱为输助一节,只缘年来筹助教育事项,用款迥已超过个人收入,心长力绌,辱命滋惭。
拟俟将来经济差裕之时,再为设法襄赞也。此次入都事冗,淞滨之盛,无暇一游。预荷招延,弥滋歉仄矣。耑此布复,诸希亮照,并颂台绥。张学良启。十九年十二月四日发。

张学良信
张学良此信为回复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字咏霓)来书而作,只是信中通篇工楷却非张学良所书,当是幕僚代笔,所幸信的落款署名倒是张学良亲笔。究其因,乃是张学良政务活动频繁,无暇顾及笔札之事。这一由幕僚或文书代笔的现象在晚清民国的政坛及商界已是司空见惯,当然,代笔信札的效用与亲笔几同,特别是这种落款署名为亲笔者。
至于张学良信中所说“此次入都事冗”所为何事,实有必要交代一二。对张学良而言,因在1930年中原大战的最后时刻选择结盟蒋介石,拥护南京政府,进而获得南京政府的极大信任,他在中国政坛的地位也得以迅速提升,1930年10月更被南京政府授以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副总司令一职(张学良此信所用即为陆海空副总司令笺)。其后受蒋介石的邀请,于 1930年11月8日赴南京,商议华北善后事宜。据《张学良年谱》所载:1930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张学良在南京足足逗留近一月之久,其间频繁出席各种政治活动,应酬广泛,故信中所说“入都事冗”亦非虚词。
张学良回信时间为12月4日,检《张学良年谱》可知,12月4日晚九时,张学良结束南京之行,乘火车北归,此信当为北归前复信,张学良回信时其人尚在南京。而张学良之所以选择北归前回复,多半与张寿镛信中邀请他“一游淞滨”有关,既然“预荷招延”而无暇往游,适时地表达“弥滋歉仄矣”的礼节总是应该的。
张学良复信的主要内容,当为光华大学兴修礼堂需款,张寿镛嘱请为之输助一事。虽然对光华大学及张寿镛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张学良似乎除了礼节性地表示“宏造人才,为国光宠,甚盛甚盛”之外,并无有动于衷者,且最终以“心长力绌,辱命滋惭”说词婉拒张寿镛的募捐请求,但是揆诸史实,我们发现,张学良不但与光华大学渊源甚深,他对教育,特别是东北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原因,才促使张寿镛在1930年底张学良南下南京时,请他为光华大学的事业予以输助。
众所周知,光华大学实因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圣约翰大学的部分师生反抗校方压迫而创建。在这一事件中,身为圣约翰大学离校学生家长的张寿镛支持儿辈的爱国行动,复与王省三一起肩负创建光华大学的重任,并最终担任光华大学校长一职。与此同时,就在“五卅运动”反应最为激烈的6月上旬,当时控制北洋政府军政实权的张作霖公开表示支持“三罢”的上海人民,并委派奉军中坚的东北陆军教导队由天津赶赴上海,保护坚持“三罢”上海人民的安全。当时张学良受命担任教导队队长,率军五千南下,名义上是维护上海治安,并从中调解双方矛盾,实质上是威慑当时上海租界的外国势力。张氏父子对上海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支持无疑申张了国人志气,当然,也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戴。张学良莅沪后谢绝酬酢,先后于6月14日、16日、18日在《申报》上发表《张学良启事》,以示保境安民之决心:
鄙人为视察各地驻军,并奉家君之命,莅沪调查五卅风潮。藉悉底藴,既属国民分当,本其爱国之忱,维持治安,力尽天职,再现值举国惶惶,群情悲愤,蒿目时艰,忧伤何已。凡有酬酢,恕不应命。并希预将此项糜费之款,捐助被难人士,则感荷隆情,不啻身受也。
张学良带兵莅沪的时间为6月14日凌晨,据6月15日《申报》载:
张学良来沪后,现以苏省长郑谦亦已迁入第一军司令部内,故门禁颇为严密,外分设军长传达处及省长传达处以示分别。张氏现定每日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为会客时间,昨日上午往谒者有办理沪案特派员蔡廷干、沪海道尹张寿镛、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及工商学联合会代表邬志豪、王汉良等。
由此可知,张学良在6月14日到达上海的上午,就与相当于上海市长(沪海道尹)的张寿镛对时局及相关问题有过意见交流,由此我以为,张学良、张寿镛的交谊应是起始于共御外侮的“五卅运动”,而圣约翰大学离校学生的爱国举动及张寿镛等人为争取“教育利权”而创建光华大学的努力,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张学良对兴办教育的理解。再者,俞信芳《张寿镛先生传》中也提供了一则极其重要的材料,足以说明张学良对光华大学创建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