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0|回复: 0

敢遣春温上笔端 ——谈谈金克木的几篇佚文

发表于 2020-6-18 16:23: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已经快二十年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偶然从一本书中读到金克木的《为载道辩》。文章写于1935年4月,跟当年钱锺书《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朱自清《诗言志辨》一样,都是为了回应周作人名噪一时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不同于钱、朱以“诗”“文”分属不同(“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反对笼统的言志、载道之分,金克木考察“言志”和“载道”的内涵,并举周作人及其弟子的文章来解析,认为不可能做到毫不“载道”的“言志”,推出极端“言志”可能的悖论,思路清晰而锐利。忍不住好奇,我查了一下金克木写作此文的年龄,差不多只有二十三岁,便暗自感叹了一番。

青年金克木
1930年代之前,周作人经常提到“故鬼重来”,“我相信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事中国此后也不会有,将来舞台上所演的还是那几出戏,不过换了脚色,衣服与看客”,“浅学者妄生分别,或以二十世纪,或以北伐成功,或以农军起事划分时期,以为从此是另一世界,将大有改变,与以前绝对不同,仿佛是旧人霎时死绝,新人自天落下,自地涌出,或从空桑中跳出来,完全是两种生物的样子:此正是不学之过也”。“我最喜欢读《旧约》里的《传道书》……‘已有的后必再有,已行的后必再行。日光下并无新鲜事。’”不止周作人,鲁迅所谓“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说得不也是相近的意思?
后来的研究者,往往称这思路为“历史循环论的虚无主义”,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准确,因其中虽有历史循环的意味,但与相对主义导致的虚无却有很大的差别。因这疑惑,看到金克木文章中的一段话,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周先生的思想是可以归纳成一以贯之的‘道’的。然而正因为它是那么单纯,所以才那么圆融,那么触类旁通无远弗届,因而便那么艰于了解。例如周先生的历史观便是只注意一方面,即所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但正因为不注意另一方面,所以才把这一方面看了个透彻,而要达到同样的程度也就更不容易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出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金克木取其文而遗其义,强调周作人自“不变”看待历史与现实的眼光,与所谓的虚无主义根源不同。有了这观察,几乎可以勾勒出当时周作人的思想结构,并由此看出他此后的种种变化,论文很顺利地写完了。
原本以为这事已经过去,不料有天翻看金克木的集子,忽然在《改文旧话》中读到一段话,心念一动:“抗日战争初期我在香港,传言周作人投敌。我写了一篇小文发表,说的是周作人的思想,意思是,如传言属实,周的思想中已有根苗。从他的文章看不出多少民族主义,倒能看出不少对日本的感情。不知怎么,文章写得不好,惹出一篇批评,说我是有意为周辩护。恰好我正在登这篇文章的报馆,便去排字房找出原稿看。使我吃惊的是文中有不少骂人的话。那文风和几十年以后盛行的大字报类似。这些话都被编者用红笔涂抹又用墨笔勾去了,不过还看得出来。很明显,编者不赞成我没骂周作人,也不赞成那一位因此便骂我。这位编者久已是文坛上未加冕的‘盟主’。我觉得他之所以成为‘盟主’并非偶然。”
也就是说,《为载道辩》之后,金克木另有一篇文章谈到周作人的思想,并由此推测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的表现。因为这一问题牵扯到周作人行事的依据,我一门心思找出这篇文章来。根据文中提示,“‘盟主’是‘左翼作家联盟主席’的简化。主席三人:鲁迅、郭沫若、茅盾。文中说的是茅盾”,我查出茅盾曾于抗战时期一度任《立报·言林》主编,而金克木曾在《立报》任国际新闻版编辑,则文中所说的“报馆”为立报馆无疑。不过,能找到的线索也就到此为止,因为金克木没有提到那篇文章的名字,要调出当时的报纸一一翻检推测,殆等于大海捞针,加之此后忙于生计,此事也就趁势放下了。
这一放,就是十多年。去年,因为温习金克木的部分文章,忽又看到《改文旧话》,就再次起意要找。幸得友人相助,并因香港文学网上数据库的健全,不但找到了金克木提到的文章,还有对他文章的回应,以及他对回应的回应,三篇文章分别是《周作人的思想》(署名燕石),《“还不够汉奸思想么?”》(署名黄绳),《旧恨?》(署名燕石)。意外的收获是,线索牵连着线索,居然又找出了金克木这一时期的其他几篇文章(除标明外,均署名金克木)——《围棋战术》、《忠奸之别》(署名燕石)、《读〈鲁迅全集〉初记》、《归鸿》(署名燕石)、《读史涉笔》、《秘书——地狱变相之一》(关于这批文章的发现过程及基本情况,请参祝淳翔《金克木香港佚文发现记》,刊2019年6月13日《澎湃·上海书评》,不再重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