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方太是本土管理学界的一个典范。
根植中国优秀传统,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治企“方太模式”。这背后,无比难得与珍贵的,其实是创始人茅忠群先生以用户为上、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频共振、坚定迈向伟大的一颗仁心与雄心。从产品到文化再到使命,方太走出了一条民族企业可资借鉴、值得自豪的路。
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我们在认真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越来越多志存高远的企业家,谢绝浮躁,回归初心,踏踏实实做出让“洋品牌”佩服的好产品,探索出让外国企业点赞的商业与管理模式,打造出让所有人喜欢与尊敬的伟大品牌,在各自行业和领域成为强者、王者、遥遥领先者,“我们的国”才会真正“厉害”起来。
1、我的创业之路:从“飞翔”到“方太”
先和大家聊一聊方太的创办过程,1994年,我从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被父亲召回了家乡慈溪一同创业。当时对我来说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比如出国留学,留校工作。那个时候,作为上海交大硕士生,很少人会选择回农村创业。有调查说,我是浙江省第一个名牌大学硕士生回乡创业。
当时我父亲已经做到了点火枪行业的第一,人称“点火枪大王”。但因为点火枪的技术门槛比较低,所以其他人也一哄而起进行模仿,在广交会上打起了价格战,出口价从1.3美金打到0.3美金。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介入这个行业,价值和意义都不大。所以我和父亲协商,这个行业不理想,点火枪的整个市场就只有那么大,能不能做一个新的行业,且做得更大一些。父亲答应了。
这之后的大半年时间,我一直在做市场调研,最终根据调研结果,选择了吸油烟机这个产品。这期间,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父亲的企业,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公司员工乡里乡亲的复杂关系,使有些问题处理起来变成了难题。
为了使方太的创业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我向父亲提了三个要求:
1.新公司,不在这个村里,要移到慈溪市的开发区。
2.除了我选中的一些人,老员工不能到新公司来。
3.有关新业务的重大决策,要尽可能尊重我的想法。
父亲非常开明,加之对我从小到大的信任,接受了我的要求。
我在调研吸油烟机市场的同时,父亲也在对微波炉进行调研。到最后碰头的时候,分析出三个吸油烟机的优势因素后,就很快达成了共识。
1.1994年,吸油烟机是家庭必需品,而微波炉不是。
2.当时油烟机行业还没有洋品牌,但微波炉有日本、韩国等洋品牌占领了市场。我们当然是优先选择竞争相对不激烈的行业。
3.当时的油烟机正处于一个转型换代的过程,由早期的薄型油烟机转型,出现了一种深槽式,我们叫做深型油烟机的新式产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直接做深型油烟机产品,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真正分歧的,其实是品牌的选择。父亲以前一直用的是“飞翔”,这个品牌对他来说有感情寄托。且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希望我能沿用下去。
但我的想法不一样,当时我对于品牌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总结起来:
1.笔画要简单;
2.要朗朗上口;
3.要让人能够联想到你做的行业。
在第三点上,“飞翔”就弱了一点,所以我坚持要用新的品牌。
后来我们看到杂志上刊登的一档香港节目:“方太美食广场”,我当时就坚持用“方太”。“方便太太”、“方便太平”,怎么联想都是和厨房相关的。
方太成立于1996年,创立之初,就确立三大定位:专业化、高端化、精品化。在“带三年,帮三年”之后,2002年开始,我与父亲之间也基本完成了交班。
2、企业治理的“方太模式”如何炼成?
方太走过的这些年我觉得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节点。一个是1999年,那时油烟机行业爆发了价格战,走过3年高速增长期的方太,迎来了销售瓶颈期。
所有人都在问我怎么办,说不降价销售就不会增长了,但我拒绝了。方太的高端战略刚刚打开一条通路,如果再降价跟中低端产品去厮杀,那么之前的工作成果等于零。必须维持产品价格不变,同时狠抓新品研发。我们国外考察回来,觉得为外观优雅的欧式吸油烟机安上中国芯是个出路。实践证明当初的选择,没有做错。
另一个是在2008年,这是方太企业文化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当年方太在杭州湾新区的大楼,也是现在的方太园区刚刚建成,我就借着这个机会,在大厅一角建了一个孔子堂,顺势慢慢导入了传统文化。
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了方太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方太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终于摸索出了属于方太的经营管理体系,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摸索这一体系的发展过程。
2000年,公司快速增长达到了一个瓶颈,有两年没有太大增长。我们分析原因是管理滞后,于是在2000-2002年里,我去中欧读了EMBA,管理上引入了卓越绩效模式。也就是在读完中欧EMBA之后,我在想下一个课程应该学什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西方的管理固然有它先进的一面,但单纯照搬无疑是在步别人的后尘,中国的企业必须探索出自己的模式,才能具备持续不断的先发优势,实现永续经营。
此时,日本的管理给了我一些启发。日本的管理和西方的管理有着很多差异,它既吸收了西方管理好的东西,又保留了日本本土文化好的东西,二者融合得很好。所以2004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我在清华、北大先后学了四五年的传统文化课。听着听着,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了,觉得传统文化真是太博大精深了……但课堂上我学习的是儒释道等纯国学,如何与西方的管理体系相结合,而不是变成两张皮,这中间我已经花了10年时间进行摸索研究。
10年里,我一方面不断深入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总结,慢慢整理体系,最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完美结合,不断升级,直至去年年底方太发布的新的企业文化版本,在系统性、整体性、传播性与可复制性上都比较好了。
至于为何应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治理企业,我觉得有句古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对我影响特别大,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确立了导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管理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方太文化体系。
10年来,我在企业中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蕴含伟大的智慧,它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敬畏感、幸福感,让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总共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步骤。第一步是把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融入到方太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核心理念当中。
使命是一家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方太的使命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就是要提供无与伦比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打造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亿万家庭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幸福美满的人生。
愿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我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企业,觉得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要满足并创造顾客的需求。还是一个社会组织,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导人向善,促进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核心价值观是一家企业对是非善恶的信念。方太的核心价值观是:“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作为一家追求伟大的企业,我们唯有修身心、尽本分,性命双修,德才兼备,才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打造最佳雇主,实现卓越管理,才能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步是将核心理念进行落地,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方太形成了自己的“四大践行体系”。即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去年的敬业度调查我们也取得了高于“最佳雇主”的高分,同时去年也成为行业内首家跨越了百亿的企业。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讲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太目前可能在规模和体量上无法和千亿的企业相提并论,但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上,我们一定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