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原病
[li]疾病别名:
GBZ92-2002
[/li][li]英 文 名:
mountain sickness
[/li][li]疾病代码:人体部位:全身[/li][li]就诊科室:内科相关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li][li]患病症状:
水肿、昏迷
[/li][li]相关疾病:
肺水肿
[/li] 疾病概述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分压低。易使人缺氧。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而发生的疾病称高原病。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有许多大山和高原,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6。由平原移居或短期逗留高原的人均可发生高原病。
症状体征
高原病(一)
急性高原反应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迅速登山更易发病,进入高原数小时后出现症状,主要是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见,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可伴有失眠、多梦、部分人有口唇紫绀,少数人血压暂时升高,一般在登山后第1—2天症状明显,以后减轻,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二)高原肺水肿
由平原迅速登上海拔3000m以上,特别是4000m以上地区后1—3天内发病,劳累、寒冷。
诊断检查
诊断高原病应具备的条件:
(1)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更高地区后发病;
(2)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的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
(3)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
(4)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治疗方案
高原病的治疗对重危病人就地抢救,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发病地点确无医疗条件而有较好的运送工具及抢救设备者,可将病人由高原转往海拔低的地区治疗。慢性高原病患者如病情许可,应逐步锻炼;住疗效不佳,可转往海拔低的地区。
一、急性高原反应 轻症患者可自愈。重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如镇痛、止痛药阿司匹林等,吸氧,或用利尿药如呋塞米或乙酰唑胺125-250mg,每12小时一次。
二、高原肺水肿 病人绝对静卧休息,吸入流量高浓度氧,保暖。数现场确无医疗条件,转运到低海拔区,可迅速好转。休息2-3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可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氨茶碱0.25mg加50%葡萄糖20ml稀释缓慢静脉折射和缓解支气管痉挛和降低肺动脉压。如无低血压,可舌下含化硝苯啶5—10mg降低肺动脉压,如出现右心衰竭,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C,以及利尿剂。
三、高原脑水肿 加大吸氧量,给予地塞米松,高葡萄糖,乙酰唑胺、呋塞米等。如有肺水肿、心力衰竭和红细胞增多时,不宜用甘露醇脱水疗法。
四、高原血压异常 高血压按一般高血压治疗。
五、高原心脏病 出现心力衰竭时,吸氧,加服硝苯啶以加强降低肺动脉压,高原心脏病心肌显著缺氧,易发生洋地黄重度而出现心律失常,可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强心药,如毛花甙C0.2—0.4mg,心力衰竭控制后改口服地高辛。
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吸氧和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可暂时缓解症状,对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粘滞性过高,静脉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暂时好转,以备紧急转运,病人回到平原后,症状可以消失。
预防及预后
高原反应症状消退后,迅速登上更高地区可能再发。高原肺水肿及时治疗,预后良好。高原脑水肿愈后,少数病人短期内可有头痛、记忆力减退。高原心脏病数伴有肺细小动脉硬化,即使转到平原,也难完全恢复正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转到平原后,一般在1-2个月逐渐恢复。中国职业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