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春城晚报陈广江
今年4月初,针对云南、海南等地先后发生多名学生溺亡事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特发布2020年第1号预警,提醒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确保学生生命安全。但随后,广西、河南、陕西等地分别发生多起学生溺水事件,多名学生溺亡。于是,5月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又发布2020年第2号预警,提醒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举一反三,把工作做实做细,尽最大努力防止此类事件发生。
教育部接连两道预警,却没能阻止悲剧接连发生,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在预警中,教育部督导委特别强调,要加强家校沟通,把家校协同落到实处,引导、督促家长增强责任意识,切实落实监护责任,重点做好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等离校时段的监护陪伴,预防溺水事故发生。最担心的、特别强调的,恰恰发生了,这是最可怕的。
相较于盲目施救,孩子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危险河滩,更值得深思。这或许说明,预警中一再强调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措施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常识必须一说再说、不厌其烦地说,但仅仅是“嘴上说”“开会说”“文件说”远远不够。职能部门向学校发个文、学校向家长发封警示信、家长“签字画押”后带回学校——该说的都说了、听不听自便,这种不走心的安全教育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不是不懂安全的重要性、野游的危险性,但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溺亡悲剧纯属个案且不会发生在自己学生或孩子身上,这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有时是致命的。有数据显示,溺水是我国14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其中农村明显高于城市,野外水域高于普通水域,留守儿童高于普通儿童。
在悲剧面前,家长、学校、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反思:平时的安全教育有没有做好,是否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形式主义问题?预防悲剧,关键要走心,织紧织密学生防溺水安全网,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人间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