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刘冕
因为疫情,今年端午节,文博单位线下活动锐减,一波借助传统节日的文创“通告”涌现:常规点儿的,卖粽子、香囊和五彩绳;创意点儿的,卖粽子形状耳环;也有硬蹭车的干脆卖粥、卖银耳;甚至还有卖体检礼盒的……文创产品争“奇”斗艳,有叫好,也有吐槽。不少市民表示,文创需要创新,但希望文创开发者能珍重文化家底儿,避免简单蹭热度,更不要“滥用”。
讲好故事,消费者就买账
讲故事卖文创,是文博单位的传统做法之一。
上海博物馆巧用馆藏李叔同篆书《知止》推出绍兴花雕酒。敦煌研究院将耳饰设计成粽子形状,在产品介绍中特意解释:“粽子”周围镶嵌碎钻,代表着中西文化的结晶,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明珠,中西文化在此交流。
还有一些文博单位的端午节文创产品,则是用新故事包装老产品,但只要故事讲得好,消费者也买账。
故宫角楼咖啡推出文创产品,并通过官微讲正史,“乾隆十八年端午节期间,乾隆的御膳桌上一共摆放了1332个粽子”“端午宴,皇帝不仅吃粽子还会喝菖蒲酒”……故事讲到一半儿,话锋一转——“不能饮酒的妃嫔则喝茶佐餐”,随后进入“带货主题”:以雍正十二美人图为元素设计的“十二美人调味茶”,取材《千里江山图》的茶壶、茶杯等老文创亮相……
工作人员说:“现在角楼咖啡还未恢复营业,所以只能进行一些线上的文创展卖。每一款产品都是精心设计的,有些产品从设计到上市需要一年多时间。”
记者随机采访了15位市民,有14位表示接受“靠故事推荐文创产品”的做法,严女士说:“文创吸引我的点就在于背后的故事,只要故事讲得合理,又不是胡编乱造的,就可以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