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演化中,暗物质扮演重要角色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漫长宇宙演化的历史中,暗物质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你会说暗物质看上去很重要,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关联,我在这里可以阐述一下,比如说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很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比如说钙、锰、锌、钠,但这类元素并不能在宇宙早期演化的时候和合成,只是在很晚的时候,主要由一个很特殊的天文事例才能合成这些元素,这个事例就叫超新星爆发。
什么叫ƒ爆发?类似于像一颗太阳这样的恒星,在晚期的时候,由于原子核反应和引力相互作用会发生爆炸,在爆炸的时候,就会合成这些元素。即便能合成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产生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速度,这些速度很大,足以分离超新星,变成星际的尘埃,如果没有暗物质。有暗物质存在,暗物质会提供足够多的引力,把这些粒子吸回来。所以这些矿物的粒子就会在银河系里进行回收,再在地球上进行富集,这就给我们人类提供营养。所以有句玩笑的话,人类起源于宇宙的星辰,但是暗物质能呵护你我的健康。

我们讲了宇宙大尺度的结构,我们讲了从宇宙大尺度的结构中得出暗物质存在的结论,我们现在来讲一讲小尺度的前沿问题。左边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原子的结构,我们知道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但是原子核不是基本粒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但是质子和中子也不是基本粒子,因为他们由夸克组成。
右边这张图展示了人类目前所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可以排列的非常漂亮的结构,从竖下来的角度看,第一竖上夸克、下夸克、电子、中微子,这些粒子叫所谓物质粒子,因为它们是组成我们所知道的物质的基本粒子。我们看到物质粒子,上面两个粒子叫上夸克和下夸克,再下面是电子,还有电子中微子,这样的物质粒子有三代组成我们所知道的基本粒子世界。红色的粒子叫媒介粒子,它们传递相互作用的。最后一个黄色所谓上帝粒子,是最近2012年才被发现的。这两位物理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这个粒子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是他们预言的,所以花了大概40、50年的时间,才把它找到。从这个例子看出来科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再来讲一下基本和相互作用在宇宙中我们知道了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有引力相互作用,有电磁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我们对这第一两种相互作用其实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不一定熟悉弱相互作用,其实弱相互作用是负责粒子衰变 。强相互作用就是把夸克绑在一起,形成了原子核。
现代物理看相互作用是由相互作用粒子进行传递,所以我把这些传递的粒子都放在右边的图上,比如说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学到电子之间,会有库仑相互作用,为什么会有库仑相互作用?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他们能交换光子,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光子来进行传递的。

所有关于粒子的性质、相互作用,其实可以写成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公式,在茶杯上面只有短短的四行,因为很短,所以你原则上可以把它写成一行都可以,看起来这个世界基本规律是非常非常简单的。

如果你把短短的一行完全展开,你会发现这个是很长很长的,你写一页纸,如果把这些公式让你抄下,你大概需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虽然这个很长,但是你想一下不是很复杂,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公式描述了宇宙中所有发现的基本粒子的相合作用,我们似乎知道宇宙中最深最深的奥秘。在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华人的物理学家作出杰出的贡献,所以我在这里列了几位,在50年代的时候,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就预言,弱相互作用只在左手粒子上有作用,一年之后由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带领实验团队把它证实。所以李杨两位在50年代就拿了诺贝尔奖。
上图右下角是杨振宁先生和他的合作者米尔斯先生的合照。他们在50年代就提出,相互作用是由对称性来支配的,听起来比较复杂,比较抽象,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它的意义及其重大,意味着所有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来把它写下来,所以杨先生的杨·米尔斯场论的工作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意义不下于牛顿、爱因斯坦的工作。
我们既讲了大尺度的宇宙演化,又讲了小尺度粒子的构成和特征,我们把这两样东西摆在一起,看一看情况是怎么样的。要成为一个暗物质,粒子必须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粒子必须要比较暗,没有电磁相互作用,否则就能找到它,它要比较稳,因为宇宙的年龄很长,所以比较稳定才可以。粒子要比较冷,要形成结构,如果跑的太快,就不能形成结构。

这样三条最基本的特性,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我们所知道的粒子满足这三个条件,在历史上最有可能成为暗物质的侯选粒子是中微子,只有弱相互作用,也是稳定的,但是质量太小,而且“温度”太高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在宇宙学里面,我们就知道暗物质需要存在,但是在基本粒子标准模型里面,没有暗物质的侯选粒子。这样问题就比较严重,在我看来这两个模型都是作为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模型,但是它们是不自洽的,所以非常有意义, 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你有两个很成功的理论,你把它放在一起,它们是不自洽的,对我们来说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办?作为一个理论家,其实很简单,你就加一个新的粒子,来假定粒子就是暗物质粒子,你看一下它跟我们所知道的粒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肯定有引力的作用,因为牛顿万有引力告诉我们,只要有质量就有引力,不可以有电子相互作用,因为暗物质是比较暗的,你看不到它,不可以有强相互作用。也许还可能有弱相互作用,因为这个想法最初在70年代的时候,实验的限制还不是很强,大家认为它可以有弱相互作用。
这个理论就叫做弱相互作用质量粒子理论,你加了一个有质量的粒子,带的弱相互作用,这就是所谓弱相互作用粒子。这个理论统治了物理学界接近了30年-40年。为什么大家对这个理论特别感兴趣,原因是这样的,因为它携带弱相互作用,所以原则上我们可以把这个粒子在实验室中找到。
三种方法探测暗物质
目前关于暗物质所有的证据都是来自天文,如果能在实验室中找到这样的粒子就很有意义,正因为它带弱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渠道来寻找它。

总体上有三类不同的办法,一类叫直接探测,所谓叫摇晃它,意思就是暗物质粒子可以跟可见物质粒子碰撞产生信号。另外一个叫非直接探测,两个暗物质粒子会碰在一起,湮灭产生可见物质粒子。你可以把两个可见物质粒子撞在一起产生暗物质粒子,这个就是为产生它。这是用对撞机来寻找暗物质的一个办法。
接下来我们来把每一个这样的过程简单的讨论一下,我们再讨论一下全世界为这些探测建了怎么样的实验室。我们先来看一下直接探测,直接探测的想法就是你把一个探测器放在地底下,然后等待暗物质粒子来撞击原子核,撞击了原子核之后,原子核会进行反冲,所以因为暗物质粒子会把它的能量传递给原子核粒子,那么如果你能把反冲的信号记录下来,那你就探测到一个暗物质粒子。为什么要把探测器放在地底下,那是因为这样的实验非常难做,例数太少,宇宙线就会产生很多干扰,放在地底下,我们可以用岩石来屏蔽宇宙线的干扰。
这个听起来好像很熟悉,因为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因为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农夫,他做了一个树桩,他躺在树桩旁边睡觉,等待兔子撞在树桩上,他可以拿回家。那么暗物质实验非常像守株待兔的故事,科学家建一个探测器,放在地底下,等着暗物质兔子撞在探测器上面。当然我们跟农夫比,科学家是非常勤奋的。

关于暗物质探测,在全世界有极其厉害的竞争。可以说是暗物质直接探测全球争霸赛,我们有北美的,有中国的,有日本的,有韩国的,还有南极的。特别是在中国这里会比较多讲一点,这是在四川的实验室,这里有两个实验,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领导的熊猫实验,另外一个是由清华大学领导的中国暗物质实验,接下来我会简单讲一下这些实验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