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3颗静止轨道卫星、2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今天发射成功的是一颗静止轨道卫星,也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的收官卫星。
而在此之前,北斗三号早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了。
从2017年11月开始正式发射第三代卫星之后,2018密集发射后,已经覆盖了“一带一路”国家,同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全球服务。

在技术上面,北斗三号在继承有源定位和无源定位两种技术的同时,还有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卫星之间的通讯,来解决全球布站的问题。
据央视网和上海证券报报道,与北斗二号相比,北斗三号的性能也有提升:
不仅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截至2019年底,北斗三号在全球区域定位精度优于10米,亚太区域定位精度优于5米。
也能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务能力。
在如此性能的加持下,北斗三号系统直接带动了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以及新基建的发展。
今年产业规模超4千亿,北斗+5G助力新基建
卫星导航产业,一共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
相比空间段(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地面段(主控站、注入站、检测站),用户段在整个产业中的开发程度更高,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链条。

上游主要是基础部件,主要包括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模块、板卡、天线等基础产品。
这里面隐藏的诸多上市公司,在北斗全球组网完成之前,就备受关注。
比如北斗星通,宣称芯片已具备支持北斗的全球信号,同时也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比如华测导航,宣称北斗三代完成全球组网,会给公司带来大量订单、刺激板卡芯片等需求。
中游是终端产品,比如智能手机以及汽车等产品。
下游则是为北斗相关的解决方案、运维服务等行业落地应用。
在诸多券商等分析机构看来,因为进入门槛较低,这也是卫星导航产业接下来将迎来高速发展,但竞争非常激烈的一块。
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年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北斗对国内导航应用贡献率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能到80%以上。

但北斗系统给整个经济带来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卫星导航产业,对于当前的新基建也会提供极大助力,尤其是与5G的结合下。
北斗本身提供的服务,在于卫星定位导航,在目前的生活场景中,已经不可分割:
比如今年疫情期间,北斗系统直接为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提供高精度测量,引导成千上万辆应急物资运输车辆安全运行、及时送达……
目前,北斗系统在定位方面的应用,已经覆盖了交通、海事、电力、民政、气象、渔业等传统行业,还在共享单车、智能手机领域有非常广泛的落地。
你能想象手机没有了导航和定位,是什么体验吗?
北斗科普专家沈军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说,70%的智能手机都用的北斗,尤其是安卓手机。
但这只是北斗应用的一个方向,在与更多新技术的结合下,北斗能做的不少。
比如车联网领域,北斗的定位和授时功能,可以帮助系统完成精准的时间信息和位置信息感知,在与5G技术低延时、高带宽技术的结合下,完成全场景、高精度的位置感知。

同时还有自动驾驶,在5G基站辅助定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支持下,可以满足其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也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机会。
同时,在更加广泛的物联网场景中,北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想象力更大。
当前,北斗系统的服务由北斗二号和三号系统共同提供,完成组网之后,将平稳过渡到以北斗三号系统为主提供。
与此同时,北斗导航系统的新阶段任务也已经开始:
到2035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到时候,我们的北斗会更加厉害,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也就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能给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就更多。

所以,你期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