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2|回复: 0

师徒之间

发表于 2020-6-28 19:14: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是中国人,就不会对师徒这一称谓感到陌生。在武侠小说与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不少成功的师徒形象,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打怪,陪伴了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暑假。中年以上的人群都记得当年一部《霍元甲》万人空巷,陈真与他的第一个师父虽然戏份不多,但两者流露出的特殊情义却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在很多作品中,师徒关系被描述的温馨感人,不是父子胜似父子,师不负徒,徒不负师,这样的刻画在读者看来十分自然、毫无违和,因为这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师徒关系的真实写照,它来自于中华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深厚土壤。

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给了我们自然生命,抚养我们长大,这种基于天然的恩情需要报答;老师或师父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为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这种后天恩情也当报答。

进入现代社会,一些行业仍然沿袭着师徒制,主要原因一是技艺复杂,难以大范围水平传播;二是有些东西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师长期言传、身教、点拨、熏染,徒耳濡、目染、体会、领悟。只有双方结成了师徒这样特殊的人身关系,以情感为纽带,才能很好地完成传承这一任务,太极即属于此类。

没错,人身关系是师徒与师生的本质区别。

也许有拳友错认为是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师徒与师生的差异。其实不然。通常一次拜师产生的费用也不过是几次名师培训班的费用。而拉长了看,师父收了徒,对徒弟进行长达数年的教导,深度与精度不同一般,无数次的调教如果折算成培训费用,这笔帐还是不要算了,否则我怕师父看了后会崩溃。

师生之间,除了相处为亦师亦友的,其余的本质上可归入等价交换关系。一方收费传技,一方付费得艺。班次结束,一拍两散,学生不欠老师什么,老师也不用操心学生未来学成什么样。学生也许在一段时间内与老师联系比较紧密,另一段时间踪影全无,因为学生对老师不负有任何义务,所以完全自由,也不会受到任何约束。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相处模式。一些愿意参加培训学习而不愿拜师的,部分是因为喜欢这种清清爽爽,两无挂碍的关系。

师徒则不同。拜师入门,师徒之间就形成约定俗成、受道义约束的人身关系。徒有敬师的义务,师有教导的责任。徒敬师,在师父面前须守礼、谦恭,关心、关爱师父;师爱徒,要根据徒弟特点,有计划加以培养。在这种人身关系中,徒弟应是主动的一方,要主动敬师、主动求教,随着师徒感情的加深,师父自然甘愿春蚕吐丝,将技艺倾囊而授。一段好的师徒关系,不同于父母子女、不同于铁杆哥们,它会保持着一点距离,因知止反而让人感到舒适、温暖、踏实、有归属感。这样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因为双方的奉献而结成的善缘,可以持续一生。而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师徒关系,不发自内心敬师想得教者,鲜有成功。

明师收徒常或明或暗地设定一些考察期,通过一定时间的接触,考察求学者人品、武德、悟性,以及学拳的恒心与吃苦精神。人品与武德往往是决定性因素。悟性稍差一些,勤能补拙,善能弥钝,师父即使多费些功夫,多花些心血,也是愿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