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χ>50,就不能再以散射模型来研究,而是需要几何光学的理论,所以这里就先不谈了。
大气透视:立体&空间感&深远意境
达·芬奇早在他那个时代,就结合对大自然的观察,从生理和物理光学的角度研究了大气对人眼看到的远景的影响。在他的绘画手稿中,他首次提出了“大气透视”(atmospheric perspective)的概念。这个概念被他运用到作画中,不仅在平面的画面上加强了纵深感,使他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圣母领报》。上:1489-90年,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下:1452年,达·芬奇。
两幅画同为基督教传统的绘画题材,圣母领报,指天使向圣母玛利亚告知她将受圣灵感孕而即将生下耶稣。不同于达·芬奇的作品里的远景,波提切利并没有运用大气透视来造景,导致其作品欠缺空间深邃感。
不过,达·芬奇并不是第一个运用大气透视的画家。在我国,宋代是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这个时代的画家也特别注重写实,对季节气候的多样变化捕捉得极为准确和巧妙;而且,虽无颜料上色,却能以水墨近浓远淡的形式晕染出烟尘飘渺的景致,构成清远高旷的意境。

《溪山独钓图》,[宋] 李唐
仔细观察李唐的作品,可以看到近处的山和树被勾勒得精微细致;而远处的景物只是以几笔水墨轻描淡写,使其隐映于烟尘之中,却营造了深远的意境。

《山腰楼观图》,[宋] 萧照
萧照的作品中近景浑厚凝重,远景则简朴淡泊。两者对比强烈,展示出无限辽阔的空间意象。
“远山丛丛,远树蒙蒙,咫尺万里,江行其中。短长何岸,高低何峰,彼坻彼峙,彼瀑彼洪。晴岚乍豁,烟霭葱茏,或断或续,且淡且浓。”描述了《千里江山图》([宋] 江参)出神入化的意境。因为图片太长,故不放上,只留下这段诗给读者你无尽的遐想~ 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搜索哦。
因此,下次观赏风景时,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不只有诗、远方、绘画,还有空中大气散射的物理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