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你发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性格
去年换工作,从深圳搬到杭州。
在那边人生地不熟,所幸还有一位大学同学能联系上。
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几位同行,现在都发展成了不错的朋友。
回想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还有些忐忑,我那大学同学笑得不行,把手机递过来道:“别紧张,你挨个儿翻翻这几人朋友圈,心里就有底了。”
小A的朋友圈全是搞笑的段子;
小B的朋友圈除了工作,就是行业资讯;
小C的朋友圈记录的都是当下的心情,每天好几十条地发,似乎从不在意别人的评论和点赞;
小D的朋友圈很丧气,看不惯的人要说上一嘴,看不惯的事要说上一嘴,乍一看真是负能量满满。
后来渐渐熟悉,发现他们的确跟朋友圈里表现出来的样子,有十分契合的一面,但又有些偏差。
小A说话幽默,是行走的“开心果”,但喝醉酒的时候也会脆弱地大哭。
小B是货真价实的工作狂魔,事业心很强,天塌下来会想办法自己顶着,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日常相处中却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
小C为人坦诚,对待生活和感情都直爽率真,从不遮遮掩掩,大多数时候我行我素,什么也不在意,但偶尔也会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
小D嫉恶如仇,总给人不好说话的印象,相处久了,才发现这姑娘虽然嘴毒,但非常热心肠……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在不经意间暴露着你的性格。
朋友圈的确是一个展示自己的途径,但每个人都只是在朋友圈里进行选择性表达。
说到底,我们在这里展示了自己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的自己。
那么,一点信息去评判一个人的全貌,未免太不公平。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
高中同学丫丫,每天朋友圈发个不停。
每天打开朋友圈,就觉得头疼得不行,怎么会有人这么唠叨啊!
时间一长,真让人有些生厌。
但就是这个“让人生厌”的丫丫,去年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二话不说从国外拉了一车口罩回来。
除此之外,还默默捐了一笔钱到武汉。
丫丫的事情,让我真正意识到:
一个人展示在朋友圈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透过这一角,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一个人的某部分特征,却不是全部特征。
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很多时候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个人,也许并非其真实的样子,而只是我们臆想当中的样子。
上周六,我姑姑就在朋友圈晒了个钻戒。
底下有人祝福,当然也有人酸溜溜地吐槽。
但我知道这真的不是炫富。
2017年,我姑父出了车祸,伤了腿,快两年没工作。
我姑姑一个人养家,照顾孩子。
去年我姑父终于慢慢好转,夫妻俩起早贪黑,盘了个店面做生意,才慢慢有了盈余。
那天正好撞上结婚纪念日,我姑父便偷偷跑去买了钻戒,想给姑姑一个惊喜。
有时候,那些发出来的朋友圈,对当事人其实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那枚闪闪发光的钻戒,对我姑姑来说是幸福婚姻的见证,虽然这一路很艰辛,但好在彼此都没放弃。
那些打卡旅游胜地的照片,对你来说可能是犒劳自己埋头苦干一年的奖品,或者是心心念念两三年才终于去到的地方。
那张大胆发出来的自拍,对某个女孩子来说,可能代表着从自卑到自信的过渡。
明明只是一种记录,却被误解为炫耀;
明明试着卸下心防,却被判定为矫情;
明明也曾热于分享,却被搞得悻悻然。
发不发朋友圈,都是你的自由
同事小素以前在朋友圈里非常活跃,最近突然变得销声匿迹。
问及原因,小素说:“看你们分享生活,也不错,我自己顾虑太多,就不发了。”
不再期盼别人的赞许,也不再分心去揣测别人的看法,静静取悦自己,然后慢慢活得坚韧。
就像蔡康永说得那般:
“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拿过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我们曾那样期盼获得外界的认可,到头来却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释怀。
至于我自己,还是会选择继续发朋友圈。
现代人的快乐和悲伤都需要一个出口,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意见,也不用一味迎合别人的喜好。
我们不是人民币,没办法活得让每个人都喜欢。
点个“在看”,从现在起,放下该放下的,珍惜该珍惜的,处处尊重他人,时时保持谦卑,用真正高级的活法,过完漫长而有趣的一生!
来源 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