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2009年以来,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感受:不管如何转换遥控器,眼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间谍晃悠,从枪林弹雨、杀机四伏到悬念重重、转危为安。银幕上,《风声》、《秋喜》“猛料”横飞,似乎是要将杀戮和血腥进行到底;荧屏上,各路间谍排队等候,熙熙攘攘不亦乐乎。一时间,谍满荧屏,打开电视全是那个年代的间谍战争。去年初《潜伏》刚刚播出时,我曾为中国电视界“会讲故事”而叫好,但是,当年尾岁末审视一年来的影视剧时,我却为谍战剧的失度和失衡感到难过。
失度首先表现在跟风和克隆上。以前我们一直在批评电视节目的同质化,但没想到去年谍战剧同质化是如此严重。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有一部作品获得成功,跟着就是成批的效仿之作。用一位导演的话说就是“什么火,投资商就去投什么,只要故事不差,演得不赖,打上谍战的标签,销路肯定不愁。之后一批导演一窝蜂地去拍,之后各大电视台又会一窝蜂地去买”。结果就是荧屏上充斥着同样的题材,观众看到同样的故事,同一个演员演绎着不同的爱恨情仇。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的调查显示,69.7%的人半年内至少看过两部谍战剧,23.0%的人看过的谍战剧超过三部。真可谓“人人都在玩潜伏,到处都在抓内鬼,满眼皆是假夫妻”。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60余部谍战剧在荧屏上“勾心斗角”,另有三成的谍战剧因排不上档而无法与观众见面。当这股谍战风尚影响波及电影时,谍战场景更是空前。《风声》看得国人毛骨悚然瞠目结舌,同类题材《秋喜》随即跟进,而《兰州1949》正待入市,号称又一谍战大片的《东风雨》亦在热身上场……如此高密度的“谍影重重”已让观众产生“在劫难逃”的审美疲劳感。
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意不足、历史观错误。回顾反特片诞生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反特片第一次浪潮中,反特故事的中心是以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颠覆为主要线索,以解放军或公安机关的胜利为最终结局。在当时的国内形势下,人们既从电影中得到了娱乐,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可以说一举两得。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当然不少,而选择反映抗战、解放战争等艰难历程的题材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催生主旋律谍战片,是恰逢天时地利的机遇。但其表现如何?正如赵葆华所言,泛滥成灾的谍战作品潜藏一个巨大的精神危害,即引导观众对革命历史误读误识。
坦白地说,如今的电视剧编导确实需要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尽管这里面有一个竞争的背景。但不管压力有多大,我们也不能把一些关键的史实搞混。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具有正确历史观的谍战作品,对观众对社会对创作本身都是健康而积极的文化作为。但是,错误的宣传却会扭曲人们的历史观。比如,目前所有的谍战作品都在重复着一个相同的历史行为,即我方情报人员在敌方阵营中靠卧底取得惊天伟绩。这样的传播行为会让年轻一代的观众得到这样一个认知,即国民党蒋家王朝败就败在,他们的核心情报被共产党情报人员源源不断地窃取;共产党能够解放全中国领导全中国,胜就胜在卧底不断获取国民党的军政情报。似乎共产党靠情报取胜。其实,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打出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蒋家王朝的覆灭是体制已烂,是逆历史潮流、反人民所致。这个历史真理被《解放》和《建国大业》所体现,但却被过多过滥的谍战剧所遮蔽。
来源:《视听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