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50|回复: 0

新生代农民工“入市”需过五道坎

发表于 2010-9-29 16:45: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既无法回到农村、又难以融入城市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既有在农村出生长大后进城务工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又有在城市成长、学习,长大成人后留在城市务工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 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尽快提升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要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入市”进程亟需迈过五道坎。
  第一道:户籍坎
  多年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虽然全国许多地区都出台了新政策和新措施,打破户籍壁垒,但是更多是属于取消形式上的户籍歧视,而对依附在户籍上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迁移定居制度、不同层次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一些地区性的教育制度依然对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程度的歧视,这就给农民工进城就业、社会保障、自身培训及子女受教育等方面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
  要迈过这道坎,首先,改革并逐步取消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只有真正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环境,才能使每个公民有平等机会享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处。从制度上改革,使户籍制度不再成为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性壁垒。其次,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与其它改革配套进行,要逐步分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功能;尤其是,必须进一步突破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以有无城镇户口为前提条件的观念,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第二道:心理坎
  从法定身份上讲,由于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同时,他们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向往城市,却不能融入城市;想做城市人,但身份还是农民;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这种非城非乡的尴尬身份,让他们陷入了巨大的“身份”、“制度”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危机。
  要迈过这道坎,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负面心理问题,特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为他们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社会需求提供政策保障,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体面劳动,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看,除了保护他们的健康权、生命保障权、平等就业权、休息休假权等合法的劳动权益外,还要考虑他们多方面的发展要求,比如组织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开放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让他们参与企业和社区的管理,这对他们融入城市、提高素质和吸收城市文明很有必要。
  第三道:社保坎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的缺失是新生代农民工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在农民工中实行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中,当务之急是工伤险。由于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采掘等行业,从事“脏累差”的体力劳动,面临巨大的劳动安全风险;而且不断发生的农民工工伤事故、不容忽视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劳资纠纷,都表明全面推行工伤保险制度的急需和必要。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方面虽然有新农合与新农保,但还不能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况且,金融危机之后,又出现了农民工中断参保现象,农民工不能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相应的保险就会中断。特别是工伤保险由雇主缴费,保证当期支付,一旦农民工离开这个岗位,企业也就不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此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方面的缺失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福利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各种劳动保护及保健费、子女教育、入托、社区服务、生活救助、失业救助等方面,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比,与城镇职工存在明显差别。
  要迈过这道坎,第一,要从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根据他们职业特点、收入状况、流动程度及定居城镇意愿等标准,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采取分类分层的措施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一类是长期生活在城镇并打算定居的,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使其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社会保障;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要建立包括失业、医疗、工伤、养老保险等在内的低水平、全方位、广覆盖的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再通过各层次之间的融合,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从我国实际出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先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保障需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再依次解决养老、失业、生育保险等。工伤保险不需要个人缴费,又不存在转移和接续的问题,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的普遍接受;而大病住院也最易使农民工陷入贫困。农民工因工致伤、致残的事故时有发生,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劳资纠纷,这就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道:素质坎
  新生代农民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如果按照市民化要求,他们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为其真正融入城市做好全面准备。
  要迈过这道坎,第一,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即使进行传统知识和技能培训时,也要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增加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心理辅导、思维转变等新内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企业等环境变化。第二,要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第五道:政策坎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取向是要融入城市,过上体面的城市生活。因此,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发展需求等,制定切实有用、有效的政策。第一,政府和社会应逐步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中,减轻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改善生活环境,同时加快工资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第二,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量身打造”住房政策,缓解安居难题。目前,在现有户籍制度尚未改变的前提下,将全部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的保障住房范围条件尚未成熟。但可以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民工公寓、将农民工纳入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等,为新生代农民工“量身打造”住房政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安居城市。第三,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他们子女的就学问题,为他们留城打工解除后顾之忧。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入市”进程,才能加快提升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才能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习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