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下家庭,本同一理。
爱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包罗万象,各有千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育和教两个方面。单就教上说,或设席延师,立训鐫铭;或因材施教,见微知著;或因势利导,见贤思齐。都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杜甫赞咏春雨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谓是教化的宗旨与原则、方法和效果的最生动形象的揭示和展现。
在我人生的夕阳时光,每每想起父母,总是有一些凡人小事萦绕心头,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醒悟和感悟。先说母亲,母亲十三岁到了姓杨家,生过十二个小孩,养成五人。我最小,上有两兄两姐。父亲十六岁参加革命,家里生计全靠母亲一手操劳。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匪。大哥七岁,二哥三岁,还负责赶牛拉驴,驴驮着简单生活用品;母亲背着出生不久的大姐,一手提一只十多近重的钝锅,一手捥着杂物筐。在平时母亲一人种地养育孩子,要牛有牛,要驴有驴,还有100多只山羊,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殷实。母亲坚毅、勤劳、大小事精明精细,有条不紊。遇到再苦再难的事,咬着牙拼着命也要挺过去、绝不低头的品格,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母亲出生在农村,一生无缘读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扫盲运动中,县城居民区组织居民扫盲,母亲尤为重视和认真,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写练,每次学习总是早去晚归。可惜扫盲运动来去匆匆,母亲终未脱盲。在文革中,居民区组织学习背诵“最高指示”,母亲虽不明就里,但总能背诵的朗朗上口:把“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背诵成“不要吃萝卜,要吃腥荤”,并为没肉票而犯难;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背诵成“川里紧张,山里松动”,进而建议我们带“走资派”父亲逃往山里……虽然弄岀了很多笑话,但老人家学以致用的精神启迪着我。我小时候学着扫炕、扫地,母亲总是耐心的不厌其烦的教我扫炕的方向、顺序,扫地扫把缓慢推进,不扬尘,不留死角,有时亲自示范,再指导我一遍一遍练习。每次吃饭,去盛饭的顺序、放勺把的方向等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训练。剁荞面,是陕北妇女锅灶厨艺中的基本功,母亲的剁荞面在县城享有名气。县委要招待来宾,经常请母亲去剁荞面,最多时要剁一袋50斤的面,中央省地不少领导都吃过母亲的剁荞面。母亲从来都是义务服务,只要能干得动,从未拒绝。多少年过去了,至今有些同学仍说起母亲的剁荞面。母亲常说,大事小事一个理。处人做事,不论贫富贵贱都要讲个大戴礼小戴礼。母亲用行动昭示着我:礼节礼仪是靠平时培养。要动脑筋,精微细致,注重细节;任何事不干则已,干则干好,大而化之不如不干。
1975年,在农村己插队三年的我,经过简单的考试,被推荐上大学,招办和学校的招生人员都见过我,初定为去大连工学院,学船舶制造专业,这对在中学校时偏爱数理化的我,正中下怀。谁知县常委研究的时候,我的名额被以为方便照顾老红军二等甲级残废的父亲为由,替换给一位常委领导的亲戚、由外地转到高中的我的同学。我一连几个晚上无法入眠。从不求人的父亲拄着拐杖去找县领导询问了情况。母亲一天做早饭时淡淡地说当农民也是人,咱家原本就是农民。一语中的,如醍醐灌顶,吃完饭,我就返生产队投入劳动。母亲立足点低,看得高远。
随着岁月的淘洗和琢磨,我已不记得父亲讲过什么大道理,但几件小事深深烙刻在我的脑海。
写春联。大约在我小学四五年级时,有一年,我乡下六舅的儿子来我家走亲戚,正值春节将临,父亲裁好红纸,摆好笔墨,鼓励我俩写春联。我虽然平时自视聪明,学习轻松,但觉得字不太赢人,不敢冒然染指,正在我想炫耀的欲望与怕露丑丢脸的畏葸相持不定时,倒是比我小一两岁的乡下的小学生、长得又令人很难恭维的表弟何八信,只犹豫了片刻,提笔慢描细划地写了对联。我还认为他丢人现眼呢,父亲却大加赞扬,说八信有出息。此事对我刺激很大,当时就觉得有深意在焉。以后明白这就是亮剑精神,只有怯场、想不到的,没有学践做不到的,学以致用,贵在践行,生活的勇气决定人生的出路。
买帽子。那一年我已调到西安与爱人团聚了。父亲去兰州为我的大姐夫办调动,返回时在西安我二姐家小住。一天我陪父亲逛解放路商场,看到帽子,父亲想买,让售货员拿了几顶看看,一般的帽子一两元左右,有一顶蓝呢帽要6元多,我拿起看了看,说太贵,又放下,准备再选别的。父亲拿起后立即付了钱。我羞愧悔恨得没敢争着付钱。父亲是老红军,左腿残废,文革中批斗关押4年多,当时已退休,在老家居住,平时节衣缩食,自己几乎不买衣服,都是哥姐我们买。西安当时没有出租车,只能上下挤公共车,陪父亲逛一次商场,还弄下这号事。我每次想起都是泪往肚里吞。六元的帽子,我不缺钱,缺得是认识抓住机遇的断力和大气。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格局太小,太小气吝色,对父亲尚且如此,那么对人对事能好到哪?帽子事小,父亲用行动教诲我一个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在有能力可为的情况下,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敢出手,那就是小家子气、悭吝、萎琐,只能落得终身悔恨。我以后在这方面一直刻意改进。人只有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风风光光天下走。
戒烟。陕北民歌唱道:“女人难过哭鼻子,男人难过唱曲子”。曲子,当然包括酒曲,就是喝酒。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场合哭鼻子、唱曲子都不合时宜。何以解难?唯有抽烟。在上世纪,抽烟很流行,也很时尚。父亲也不例外,他平常主要抽旱烟,有烟锅和烟袋,卷烟、雪茄更是情有独钟。我小时曾学别的小孩,在街道、会场、影剧院,偶尔也捡过烟头,再剥集一小把,父亲也会给我面子,让我装进烟袋。发现父亲并不提倡,我也就下不为例。记得父亲刚退休在家,一次和我们大家拉话,有的说谁谁谁咳嗽、吐痰、喘的气上不来,有的说烟味能熏蚊虫也找招人讨厌等等,父亲说那就不要抽了吧。边说边把烟锅装进烟袋,卷了起来,搁置窗户高处,从此再也没有碰过烟。我们十分吃惊,父亲年青时瓦子街战役,受重伤昏死三天三夜。以后为了止痛,也试吸过一两次大烟……我早在五年级时,由于恶作剧心理,开始习练吸烟,最终修得正果,成为资深烟民。又从事文字工作,有时一天两包烟,众厌亲嫌。曾多次戒烟,最长时间两年八个月后,经不住诱惑又变本加厉的复吸。父亲以身作则,教示我做任何事情要有毅力和决心,当断立断,不能拖泥带水,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我已戒烟近三十年。
父亲十六岁参加革命,从文盲发展成老粗干部,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和多次培训,文革前是县委主要领导成员,这些都是刻苦学习的结果。父亲对我的学习从来没专门讲过说过,但我小学一至四年级的作业本,都是父亲买纸、裁好、装订成本,并工整的把科目和我的名字写好后才交给我;新课本一发下来,父亲就用画报纸,手把手教我包书皮,父亲从不许我用一张办公用纸,公私分得很清。父亲做这些事时,一丝不苟、认真虔诚的样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父亲曾任过10年的法院院长,如同他过去的老领导,社会上人们把马锡五、奥海青称为“马青天”、“奥青天”一样,人们也称他为“杨青天”,老乡们把他们的一些案例当做传奇故事述说。可是父亲每当和亲朋们在一起时,说的最多的是那个案子的失误,对不住哪个受害人了,等等。总觉得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似的,法大如天,人命关天,在他既是信念又是实践。我的发小同学、西安远东厂领导、著名资深律师高玉贵,曾写感言:“今天文礼兄在《三秦文学》上发了百趣中的一篇《杖趣》,读着读着,让我回想起少年时经常和杨干大干妈(文礼兄的父母我尊称干大干妈)拉话的情景,插队下乡之前,文礼家是我每天打卡的地方。想起约五十年前干大讲他在法院工作的故事,其中说到办案他有两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断官司(判案):‘听了原告的话,能把被告的脑割哈,再听被告的话,觉的也没毬个啥’。当时听了理解不深,只懂了不能听一面之词。后来从事法律工作,才逐步明白老人家的话是对公平公正深刻内涵和隐含哲理的通俗诠释。老人家那时说的话,对我后来从业有极大的影响和帮助。清明即至,分享文礼兄真情感人的美文,以此缅怀逝去的亲人。”玉贵兄讲得睿智精辟。何为青天?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不贪赃枉法,讲良心公正,守诚信底线, 以人为本为善,这就是青天,也是对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的要求和体现。
父母的晚年生活,清淡平静,从来不挑剔饭菜的好坏,从来不给子女提出任何要求,对人对事对社会,总是那么的宽容,那么的看淡,那么的感恩。父亲最后6年是卧床生活的。父母都是以积极心态面对身体的病痛和生活中的一切。在2002年腊月,九天之内,八十八岁的父亲与八十七岁母亲携手大去。父母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信念,宽恕及清静的理念和态度都将永远影响着我们。
人们讲,人生经过的所有事都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领悟父母。遇过的人,满怀感恩,有所取舍;读过的书,变化气质,沉淀灵魂;走过的路,一路风清,且行且惜。领悟父母,知来知往,生死无悔。
荀子言:“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父母是我们的终生老师。
敦煌民谣:天留下了日月,草留下了根;人留下了子孙,佛留下了经。
父母留下了脚印,我们践行了一生……
来源 现代作家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