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7|回复: 0

《沙漏里的人》:在沙漏中寻找真相

发表于 2020-7-11 15:26: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沙漏里的人》

张钊 著

花城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作为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沙漏还有一层广阔的哲学意味,对于现代人来说,沙漏更多是一个装饰品,而对它截然相反的寓意并无太多了解。从正面看,沙漏象征着爱情、友情与幸福,从反面看,沙漏则意味着流逝、短暂、虚无,作为张钊小说《沙漏里的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如果没有“沙漏”这个意象的存在,故事会失去基础。

  沙漏的形状,也成为《沙漏里的人》的结构,张钊设置并使用了这个结构,带有刻意的成分,也有明显地仪式感诉求,这使得小说有了一种特殊的读法。可以从头往后读,也可以从尾向前读,如同真正的沙漏一样,无论反正,沙子总会顺畅有序地从一端流向另一端。

  一个名叫齐致知的少年,在青春期被一位名叫吴戈的成熟女性启蒙了爱情,遭遇到一小段电闪雷鸣般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成为一种烙痕始终跟随在他生命内部。成年之后他的世界变得非常之大,但在情感上他却始终被困于往事的“沙漏”当中……但不能由此判断《沙漏里的人》只是一部青春小说,它对人性单纯与复杂的描绘,对社会各阶层的清醒刻画,让一种冰冷的现实主义贯穿始终。读《沙漏里的人》,其实也是读几代人的青春与他们在不同年代的生存史。

  从1984年到1996年再到2008年,3个时间上的变化,分别折射出书中人物面貌与精神的变化,时代改变人,不到10年的时间就足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而想要寻找一个人的本真,只有回到时间的沙漏中才能得以完成,于是在小说里,“沙漏”的封存性与密闭性,使得它有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沙漏”对被时代冲刷的人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躲在“沙漏”中跟随往事烟尘来回游走的人,是困惑的,但却不悲伤;是不安的,却很宁静,这与他们遭遇的现实之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不禁也回忆起自己的“沙漏”。

  齐致知娶了吴戈的外甥女郭帜,可能是知道了自己只是小姨的代替人物,郭帜的背叛之路走得长且又远,在长期混乱、混沌的情爱认知当中,齐致知始终没有理顺自己的爱情走向,他如同沙漏里千万粒沙子中的一颗沙子,在“沙海”中往回不停、穿梭不止,但却从未找到自己的个性,齐致知的悲剧是部分男性群体的悲剧,但从他身上的悲剧性当中,也可管窥到一种时代造就的无奈。

  《沙漏里的人》主要人物有7个,这7个人都是亲密关系,要么是亲人,要么是朋友,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联系当中,也能感到他们的疏离。这种疏离来自痛苦与逃避,来自人性幽微处的微妙与复杂,这也构成了《沙漏里的人》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用一个巧妙的结构,讲述一个单纯又多变的故事,用7个际遇交错的人物,来隐藏生命本质的某种沧桑与悲凉。

  尽管作者张钊也认为自己在使用“沙漏”这一“道具”的时候,有把科幻元素融入这本小说的意图,但《沙漏里的人》基本无法让人产生科幻的印象,整部小说荡漾的迷离气质,来自作者的叙述口吻。张钊擅长让他笔下人物出场时,带有一点神秘性,在读者不停猜测人物身份与形象时,又能够及时地将人物纳入到故事的叙事主线当中,于是,整部小说如同手持摄像机拍摄的伪纪录片,带有轻微的晃荡感与晕眩感,但在镜头定格时,寂静扑面而来,真相亦扑面而来。

  在当代小说写作中,像《沙漏里的人》这样仍然在追求结构、意象并保持文学性充足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张钊的写作非但不显新潮,反而有了捍卫传统的意图,这样一部作品,值得被文学评论界与更多读者关注与阅读到。(韩浩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