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14 21:02:34
|
查看全部
引领
对莫里康内的缅怀,也让人们再次审视“电影音乐”的价值与境遇。
“说到底,电影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很难潇洒地撇清自己和影像的关系,从而诠释自身的独立价值。另一方面,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人们愿意看电影听其中的音乐,却很难单独把电影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著名乐评人、曾任《爱乐》杂志主编的曹利群说。
而作为电影音乐大师,莫里康内在被问及“希望如何定义自己“时,答曰:“音乐家。”从中似乎也不难令人读到一丝唏嘘。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音画对位”似乎是一个“好的电影音乐作品”的标准。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凭借莫里康内的一些电影音乐片段,会回忆或者对应电影的画面和其中的细节。
而在这一点上,曹利群更推崇另一种意义上的“音画对位”——《肖申克救赎》中,安迪宁愿被关禁闭,也要播放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女声二重唱“晚风多么轻柔”,只那一刻,众囚犯的精神获得了自由的放飞;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几个男孩的恶行与对贝多芬音乐的恶搞,其间造成了极大的反差。“这都是好手段,前者,音乐让电影升华;后者,音乐先让观众震惊,随后陷入深深的思考。”
“莫里康内当然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只是圈子内外的溢美之词太多。上个世纪60年代,他是电影音乐的开派者,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管弦乐队之外,口哨、口琴、吉他、犹太竖琴乃至排箫,都可以信手拈来。虽然这种风格是被预算逼出来的,但毕竟已然成为他音乐的标签和符号。把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打通、合成,也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音乐与影像以及故事情节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或流畅或优美,或粗粝或满满的乡愁,都是他的电影音乐的特点。但这些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好的电影音乐的标准。”
在曹利群、王斌、贺秋帆看来,一个“好的电影音乐“,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当电影音乐脱离开电影之后,能够达到自身的完满。
“必须看到,莫里康内一生有500多部电影音乐作品,而我们能够评判的依据也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他其实是数量上去以后收取质量制高点的人物,精品率并不高,但是那些精品却实在‘诱人’。他的一些精品,绝不是陪衬与受支配的,比如《美国往事》,筹拍长达十余年,因而早早地完成了谱曲和录音,等到开拍,导演塞尔乔·莱昂纳干脆在片场里循环地播放莫里康内的音乐营造氛围,音乐成了引领影片的主调,支配了情绪走向。”贺秋帆说。
王斌坦言自己素来不喜欢听电影原声CD,“因为绝大多数电影音乐一旦与影像割裂开,便显得空洞。”但莫氏《镖客》三部曲的原声大碟却被王斌认为极具收藏价值,“即使完全脱离开电影画面,这些音乐仍然具有自己强大的独立性和视觉性,瞬间将人带进那种粗犷与辽阔,并且没人在乎是在哪个时空的粗犷与辽阔。”
曹利群认为,在处理音乐与电影的关系上,不得不说起希腊女作曲家卡兰卓。“据说除了她第一次和安哲罗普洛斯的合作之外,后来的电影都是导演让卡兰卓先创作音乐,后由导演构思剧本。这在西方电影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卡兰卓的音乐来自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召唤,而不是电影影像本身。在两个人的合作中,音乐不是从属的,不是故事的附属品,电影和音乐的关系是因果循环、相得益彰。影像无疑会给予卡兰卓启发,而安哲罗普洛斯也会由音乐联想到关于影像的处理。在构思安哲罗普洛斯的七部半电影的过程中,每一部音乐都可以独自成立。从创作之初,卡兰卓就会顾及到整个电影音乐的谋篇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