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回复: 1

不负韶华逐梦人 乘风破浪最美者

发表于 2020-7-15 14:41: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给父亲丢人”的机械巧匠

  1985年,年仅17岁的裴维勇被父亲带到中铁四局二处架子起重班,当着众人的面,留下一句“好好干,不要丢我的人”后,便快速离去。自此,裴维勇与山川河流的修路架桥结下不解之缘。

  从业35年来,裴维勇先后参建过京九、武广、太中银、涪秀等25项国家重点工程,历经机械操作手、测量工、吊车司机、搅拌站站长等岗位。如今,裴维勇已是中铁四局的高级技师、“裴维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和中铁四局二公司机械分公司的一名出色的现场管理人员。

  去年9月,裴维勇获得“央企劳模”的称号。今年4月28日,裴维勇参建的涪(陵)秀(山)二线铁路新白沙沱隧道顺利贯通,这让裴维勇底气十足地说了句:“我没给父亲丢人。”

  “不能给父亲丢人”

  5月的山城雨水常伴,碧若琉璃的乌江水,不时泛起阵阵涟漪,一条从深山之中穿出的铁路,从乌江跨过……

  看着眼前如画般的景色,今年52岁的裴维勇,站在乌江边,双目微闭,悠悠开口道:“这个工程快完工了,下一站又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呢?”

  裴维勇口中的工程就是这条穿行在武陵山区的铁路——涪秀二线铁路。2015年10月,裴维勇从贵州来到重庆涪陵,负责整个标段的数万方混凝土生产和搅拌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这个项目的搅拌站建设,在我参建的项目中困难最多。”刚到涪秀二线项目的裴维勇,看着崎岖、狭窄而又湿滑的山路,一时间也犯了难。

  为了实现“在春节前完成管段内8座搅拌站建设任务”的目标,裴维勇在施工现场待了整整一个月。

  没有自来水、吃不上热呼饭,他和工友们喝凉水、啃干粮;山路陡、不通车,他和工人们“白”加“黑”24小时连轴转,终于开辟了一条施工便道。

  经过一番鏖战,裴维勇等人提前10天完成了全部搅拌站的建设任务,并一次性通过验收。

  当搅拌站建设任务完成时,裴维勇首先想到的就是“没给父亲丢人。”

  时间回到1985年,年仅17岁的裴维勇接替父亲,来到中铁四局工作。“当时,父亲当着领导的面,用比较严厉的口吻对我说,‘好好干,不能丢我的人’。” 裴维勇回忆道,参加工作之初,父亲时常叮嘱他,“一定要超过我,要比我干得好!”

  父亲的叮嘱,成了裴维勇工作中的“指路灯”。在任何时候,裴维勇始终牢记:“不能给父亲丢人”。

  “保持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

  今年4月末,山城气温骤然攀升,在骄阳的照射下,整个武陵山区热浪滚滚,这段时间,裴维勇几乎每天都会到新白沙沱隧道施工现场,因为,隧道即将贯通。

  “这个隧道在我参建的隧道项目里是最长的。”裴维勇说,他是看着隧道一点一点地贯通,并且隧道里面硬化工程使用的混凝土,也都是从他负责的搅拌站里运送而来。

  早在2006年就开始与裴维勇共事的中铁四局二公司机械分公司的副经理王浩杰说,新白沙沱隧道建设工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其中,隧道湿喷机能得到应用和推广,裴维勇功不可没。

  王浩杰介绍道,以前隧道作业,在硬化洞壁时,通常使用干喷机,但传统机器除了所需人手多、污染大、浪费多外,还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所以,公司便用湿喷机替代,与此前相较,湿喷机仅需要2人操作,比原来节约了40%的成本,且无污染、无害健康。

  但由于是首次使用,湿喷机经常出现“堵管”的情况,每次处理起来最少要1个小时,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大。

  作为项目上的“机械专家”,裴维勇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寻找破解之法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裴维勇没日没夜地与机器作“斗争”。经过十数天的努力,裴维勇终于找到了答案——调整河沙、水泥的混合比例。

  解决问题后,当工人询问其“解题思路”时,裴维勇说:“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所有的问题都列出来,再一一验证,基本就能找到答案了。”

  在裴维勇的从业生涯里,遇到技术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让他为国家基建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诸多成绩,裴维勇表示,干技术的,要一直保持好奇心,多琢磨。

  “技术要传承,精神不能灭”

  随着个人年龄增长和企业规模做大,如何让技术得到传承,如何让奉献坚守的匠人精神得到延续,裴维勇一直在思考。工作性质决定裴维勇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因此,裴维勇把很多精力用在徒弟身上。

  “从今天开始,我给你制定作息时间,按照我的要求学习、上岗、休息。”这是裴维勇对大学毕业不久的郭俊说的。其他徒弟一个月时间就能独立上岗,但有些贪玩的郭俊迟迟不能掌握操作要领。

  为了让其尽快熟悉岗位,裴维勇每天下班后,要单独抽出1个小时,陪他学习专业知识,两个月后,郭俊顺利出师。

  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裴维勇总是把“不要给单位丢人,更不能丢自己的人”挂在嘴边。

  2017年,在中铁四局二公司工会的支持下,裴维勇组建起了“裴维勇劳模创新工作室”。

  3年来,裴维勇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为企业培养了20余名青年技师及高技能人才,不少工作室成员在重点工程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工程部长等重要岗位。2019年7月,“裴维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国中铁工会授予“五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裴维勇,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已经开始展望退休生活。

  裴维勇说,退休之后他就有时间了,他首先要找时间把曾经修过的铁路、待过的项目重新走一走,看一看,然后,他还要上大学,学习现代化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4:41:48 | 查看全部
  把工作干到极致的“技术网红”

  黝黑的脸庞,消瘦的身材,言语不多,工作沉稳,这是中铁十一局五公司职工刘贺伟在同事眼中的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低调的“邻家男生”,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协会主办的重庆市“巴渝工匠杯”预应力工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竞赛的第一名。

  今年,刘贺伟又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了该公司有名的“技术网红”。

  成长就是找准目标“死磕”下去

  2019年夏,32岁的刘贺伟收下了他的第二个徒弟董恒飞。结成师徒关系后,刘贺伟首先就告诉徒弟,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去实现它。“只有定好目标,‘死磕’下去,你才成长的快。”

  刘贺伟有此一说,跟他自身的成长密切相关。2010年,刘贺伟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踏出校门后,他首先进入了成都一公路建设项目。

  “从学生到员工,刚开始还有点不太能适应。”刘贺伟说,由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到岗后,工作起来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身份转变,刘贺伟给自己定下了“要成为一名合格技术员”的目标。

  自此之后,该工地上,经常能看到一个年轻人,或跟在一些老师傅后面,不时发问,或长时间捧着书,摇头晃脑。

  到了2013年,该项目圆满完工,刘贺伟也如愿成了一名合格的技术员。此时,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目标“要成为行业顶尖”,由此,刘贺伟便从原单位离职,通过社招进入了中铁十一局五公司。

  到了新单位后,刘贺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立足岗位,扎根一线,以规范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时任江罗高速项目工程部部长闫文斌谈道:“刘贺伟工作很拼的,业余时间从不荒废,有计划地来充实提升自己。一旦他认准方向目标后,始终坚定如一,经他手的施工方案都让人很放心。”

  用钉钉子的方式干好每件事

  “既然决定要做一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到极致,就像钉钉子一样,要扎实。”刘贺伟如是说,也如是做。

  2018年4月,刚过而立之年的刘贺伟被公司派到广东云茂项目TJ11标项目部担任二工区的总工程师,负责对面村大桥、区间路基工程和项目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独石特大桥技术管理工作。

  “我们是第一批到这个项目的人,前期主要是开展一些建设筹备工作。”刘贺伟说,“由于项目未正式施工,供材料、设备运输的便道也没有,各项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我们的压力也很大。”

  俗话说,人无压力轻飘飘。初到项目,倍感压力的刘贺伟,经过短暂的调整,便带领技术人员和测量人员,深入一线选线路、定方案,力求将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在没有施工便道的条件下,刘贺伟及其团队在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后,终于做好各项技术的交底工作,及时编制各项施工方案、施工计划,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连续。

  此外,在刘贺伟看来,作为一个工程的技术管理者,为项目创效也是应尽之责。

  到了广东云茂项目后,刘贺伟根据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积极优化施工方案。他先是解决了桥梁桩基施工中存在的多项问题。同时,还革新了桩基施工工艺,通过对未成桩的长度分析,采取人工挖孔桩方法对未成孔部分桩基进行人工清孔加护壁的形式,清理完成未成桩部分的泥渣,然后在进行干桩混凝土浇筑的形式完成桩基浇筑。处理完毕,经过检测的桩基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此项处理的成本只有重新冲孔费用的20%左右。

  是“好师傅”也是“主心骨”

  提到刘贺伟,董恒飞立即就说了一句:“他是一位好师傅,也是我们的‘主心骨’。”

  董恒飞是刘贺伟的徒弟,也是该项目技术团队的成员之一。董恒飞说,他与刘贺伟亦师亦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刘贺伟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刚到单位时,还担心跟师傅之间有代沟,但经过几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担心是多余的。”董恒飞说。

  对此,刘贺伟表示,他是一名“85后”,也是经历过学徒阶段,如今,给年轻人当师傅,采用的方式方法肯定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也正因如此,刘贺伟带的徒弟都快速成长。2019年,董恒飞在该公司新入职的毕业生中,获得了公司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师徒二人共同获得了公司“优秀师徒”称号。

  刘贺伟除了是“好师傅”,也是项目技术团队中的“主心骨”。目前,刘贺伟负责的项目中,有全线最长的大桥,其中,包含两联(55+100+5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刘贺伟白天都奔走在施工一线现场,带领技术员和施工队管理人员看图纸、测间距、检查材料质量,指导工人规范施工,服务于现场。为了保证独石特大桥连续刚构施工安全质量总体可控,他每天必到连续刚构施工现场。

  “如果你要找刘贺伟,就去独石特大桥33号墩刚构或20号墩刚构,准能找到,看到他在桥上,我们都很安心,有任何技术问题总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该桥桥梁一队管理人员肖建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