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两天,上海出台了酝酿多时的“柔性退休”制度,允许部分高级技术人才,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并履行一定的报批手续后,男的可到65周岁退休,女的可到60周岁退休。
现有退休制度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限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休。上海的“柔性退休”制度一经试行,与现有法律相悖不言而喻。为减少舆论争议,上海把“柔性退休”试点限定于各类企业,而不涉及更易引起舆论争议的机关事业单位。如此限定试点范围的良苦用心是,如此一来,“柔性退休”试点只与劳动法相悖,规避了该项试点与公务员法的正面冲突。
试行“柔性退休”制度后,用人企业只须为延长工作年限者缴纳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医保和失业保险金则无须再行缴纳。这样的“让利”隐含着调动用人企业参与“柔性退休”试点积极性的用意。
政策制定者还特意强调,延迟5年退休,当事人因多缴了5年的养老保险金,意味着将来退休时每月可领到更多的养老金。问题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退休年龄延期后,当事人自身也须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金;还有,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是由政府单方面计算的,虽然当事人和用人企业双双多缴了5年的养老保险,当事人日后多领的退休金与多缴的养老保险之间,是否形成合理的“匹配关系”仍是个很大的问题。简单讲,“柔性退休”对当事人有个是否划算的问题,这个计较是非常现实的,但却又是相对隐蔽的,只有脑筋能拐弯者才会多想一层。
由于到点退休后一方面能依法享有养老金(个人无须再额外缴纳养老金),另一方面可被企业继续留用(若企业的确离不开特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话),心安理得领取退休返聘金,其“合计收益”是可直接计算的,而多工作5年所能增加的养老金数额却是一笔“糊涂账”,只要把个中的道理挑明,几乎所有在企业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都会选择依法退休再返聘,而不会选择延迟5年再退休。因而,政策制定者宣称的“多领养老金”乃至“柔性退休”试点本身,其实是另有自身的“小九九”隐含其中,打的是有点儿一厢情愿的“小算盘”。
这个“小算盘”的关键是试图通过此举来减缓养老金支付缺口的巨大压力。在上海,该“压力”仅以去年一年的缺口为例,就高达100多亿元。去年包括前些年,也包括今年上半年,这一巨大的缺口只能由上海市地方财政予以据实充填。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有退休后继续找事做的意愿,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愿意再工作若干年的劳动者也不在少数。可现实的另一种“残酷”是,越是想“多干几年”的中低收入者,往往不到法定退休年龄就被企业和政府以种种理由驱赶着“提前退休”,而企业和社会很需要的“高端人才”,无论是否正常退休,在受雇单位抑或走到哪儿都是香饽饽。既然如此,上海的“柔性退休”试点,说大实话,与官方学者所宣扬的“缓解高端人才紧缺”的政策初衷基本无干。
有舆论担心上海的“柔性退休”会抢走年轻人更多饭碗,人为造成新的就业压力,其实是个大谬误。因为普遍的中低端劳动者与高端劳动者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官方学者替政府工作报告辩解“此举不会加剧‘就业更难’”倒是好歹说了一句大实话。
如上所及,上海的“柔性退休”试点无非是“柔性解忧”之尝试,其政策设计的一厢情愿成色过浓,舆论犯不着为此过于喉长气急。(鲁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