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X射线的本质是波长比可见光、紫外线更短的电磁波(图9),波长范围一般在0.01纳米到10纳米。波长大于0.1纳米的称为软X射线,波长短于0.1纳米能量较高的常称硬X射线。
伦琴的发现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国内外的各大报刊都在争相传播这一消息,在1896年这一年中,至少出版了50本关于X射线的书以及1000多篇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人们对这种新射线无比惊讶,任何东西对X射线来说都是透明的,透过X射线能看到自己的骨骼,人们立即意识到了X射线对医学的价值。很快,就有医生用X射线检查受枪伤的病人身体里是否留下子弹。今天,在医疗透视、安检、电子产品检验……各个领域我们都能看到X射线的身影。

            图9 X射线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X射线不同部分对应不同的应用领域
X射线在天体物理有广泛的应用,它往往和天体的高温、高能过程相联系。
例如中子星、黑洞这类具有超强引力的致密天体,会通过引力吸引积聚周围的尘埃和气体(图10)。由于致密天体引力大,体积小,引力势能释放的效率远远高于恒星中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的效率。一颗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它的半径只有10公里大小,吸积过程中的引力势能释放效率比热核反应约高20倍。物质在落向中子星、黑洞的过程中会围绕其旋转,形成吸积盘。引力势能的释放使得吸积盘中的物质高速运动,相互摩擦碰撞导致温度升高,电离成为等离子体,高能电子在离子作用下产生加速度,从而通过韧致辐射发射X射线。
所以,通过X射线波段的观测可以对恒星级黑洞、中子星、星系核级黑洞开展研究,这使得本来只是理论推测的黑洞成为可实在搜寻和探测的对象,由此产生了建立在天文观测坚实基础上的黑洞天体物理学。

                       图10 黑洞吞噬恒星的艺术假想图(NASA/CXC/M.Weiss)
下图是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分别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2月、5月、6月在0.3~8keV的X射线波段捕捉到的黑洞及其伴星系统MAXI J1820+070以接近光速抛射物质的画面,天文学家将其合成了动画。这个黑洞就在银河系内,距离地球约1万光年,其质量是太阳的8倍,是一个由大质量恒星毁灭形成的恒星级黑洞。环绕黑洞运行的伴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一半,它身边的黑洞正借助强大无比的引力,慢慢把这颗伴星的物质拉到吸积盘上,一点点将其吞噬。吸积盘上大部分物质最终会落入黑洞视界内,少部分物质通过黑洞南北两极垂直于吸积盘的喷流重新抛射回到宇宙空间。

图11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拍摄到黑洞以接近光速抛射物质并合成的动画(X射线图像: NASA/CXC/Université de Paris/M。 Espinasse et al。; 光学/红外图像:PanSTARRS)
上图的背景图像是由夏威夷的PanSTARRS光学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的光学/红外图像,MAXI J1820+070位于银河系平面上方,用一个十字标出。从黑洞喷出的物质有多快呢?天文学家们从X射线的图像中计算出,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北喷流的速度是光速的60%,而南喷流的速度是光速的160%。大家一定很奇怪:根据狭义相对论,信息传递的速度不是不能超过光速吗?为什么喷流速度能达到1.6倍光速呢?实际上,这是一种“视超光速”现象,是因为南喷流指向我们,而北喷流离开我们,喷流速度极快接近光速,而喷流的方向与我们的视线方向有一个小的夹角,最后造成南喷流超光速,并且比北喷流更快的错觉。实际上MAXI J1820+070事例中,南北喷流的速度大约在80%光速以上。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定性的说明来理解视超光速现象产生的原因。

                                      图12 视超光速产生的原因图
如上图,假如黑洞A距离地球6光年,它的喷流和视线方向有个小夹角θ,吸积盘发出的光,用了6年时间到达地球上的观测者,而黑洞喷流在这6年中从A实际上是到达了5光年远处的B,喷流实际速度是v=5光年/6年=5c/6,其中c是光速。FB=3光年,AB=5光年,则BD=4光年。B点距离地球2光年。B点发出的光在人们看到A点的光2年后到达地球,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喷流就好像用2年时间从A到达D,速度为v视=3光年/2年=1.5c。这就是黑洞喷流看起来超过光速的原因了。

图13 子弹星系团显示两个星系碰撞后的质量分布。粉色来自X射线波段观测,描绘重子物质;蓝色来自弱引力透镜观测,描绘暗物质分布。(X射线图像: NASA/CXC/CfA/M.Markevitch et al。; 光学图像:NASA/STScI; Magellan/U.Arizona/D.Clowe et al。;引力透镜图像:NASA/STScI; ESO WFI; Magellan/U.Arizona/D.Clowe et al。)
X射线观测还是研究星系团中暗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星系团内部有上百至上千个星系,分布在其中的质量形成势阱,使物质分布向中心聚集。星系团内部有很多的发光天体,还分布着大量的星系际气体。最近的研究发现,星系团内的气体质量竟然是发光天体质量总和的3到5倍[15]。如果我们只从光学波段去观测星系团,而不考虑团内的气体,那是无法研究星系团内的引力势阱的。星系团内的气体在引力作用下向团内坍缩形成高温气体,当温度大于约一百万K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X射线发射,所以从X射线波段才能最直接地得到团内气体分布。
上图是用不同的方式观测子弹星系团(1E 0657-56)得到的合成图,也是目前很多科学家承认的暗物质存在最直观的证据。子弹星系团是两个星系碰撞后的残留物,一个较小的“子弹”穿过一个更大的星系团,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使两个星系团内的普通物质加热到极高的温度,在X射线波段剧烈发光(图13中红色部分)。另外这两个星系团由于质量巨大,就好像一块引力透镜,会让星团背后的星系发往地球的光线产生弯折。以后我们会介绍,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中暗物质质量大约是普通的物质的5倍,通过观测这些光线弯折的引力透镜效应,科学家们可以得到子弹星系团的质量分布(图13中蓝色部分),主要是暗物质的分布。由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之间除了引力没有其它的相互作用,在碰撞中,普通物质发热、粘在一起,速度减慢了,而暗物质则穿过去,结果就形成了图13中观测到的红、蓝分离的效果。这个观测结果,用暗物质理论可以给出很好的解释,若要用暗物质以外的其它替代理论,那必须要对子弹星系团的观测做出合理解释,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图14 天体的电磁辐射和地球的大气吸收
X射线是传统的光学波段之外有力的天文观测武器,除了上面说到的致密天体吸积和星系团中的暗物质,我们还可以通过X射线观测研究太阳日冕和耀斑、激变变星、超新星遗迹、射电脉冲星等等。但是在地面上无法进行X射线观测,因为大气层会对X射线剧烈吸收(图14),所以要观测X射线,必须发展空间天文设备。

                图15 中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模拟示意图
鉴于X射线观测的重要性,我国在2016年发射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俗称“慧眼”(图15),它可以开展宽波段、大视场的X射线巡天,对黑洞、中子星、伽玛暴、X射线双星、银河系内X射线辐射源等开展深入的研究。HXMT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的高能天体物理观测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19世纪末的人们无法理解,阴极射线打在金属原子上,为什么会释放出如此奇异的X射线,这射线从何而来?伦琴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现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之后不久,新的自然定律(相对论、量子论)、新的物质形式、关于宇宙作用力的解释会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因为X射线的发现,伦琴获得了1901年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
世纪末的危机
一个世纪快过去了。站在19世纪的末端,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纪,麦克斯韦、法拉第、赫兹等人建立起了电磁理论,焦耳、亥姆霍茨、克劳修斯等人建立起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而在世纪之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之后门捷列夫制出了元素周期表。大家觉得物质世界的规律基本搞清楚了,可以休息休息啦。
人们刚刚才接受原子论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电子的出现,把这个理论撕开了一个缺口。汤姆逊的实验告诉大家,所有元素的原子内部,都有电子,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而伦琴发现的X射线更为奇特,这种射线从原子内部发射出来,几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让人们开始怀疑原子内部是否别有洞天。
下一回中,我们会介绍,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发现有些原子还具有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铀、镭、钋等持续不断地辐射能量,释放出远远超过那个时代所知的任何一个化学反应能放出的能量,这让人们对能量守恒的信仰产生了动摇。这些能量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在电子、X射线、放射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人们还不了解的物质世界。人们即将进入新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科学家们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在原子的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