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55|回复: 0

多奉献 少索取(民生观)

发表于 2020-7-17 12:49: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许丹旸
生活中,我们应该不计较,多奉献、少索取

在广州,有这么一位老教授:一辆45块钱买来的自行车坏了修、修了骑,一骑就是25年;每次去饭堂买饭从未超出过7块钱;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除非实在不行了,不然不换新的……这位老教授,自己如此节俭,然而,对别人却豪爽大方。他省吃俭用,把自己多年来储蓄加上退休工资的一部分,定期拿出来,作为助学基金捐赠给学校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累计捐了19次,总额达到近70万元!

自己这么节省,对别人这么慷慨,矛盾吗?不矛盾。克己而利他,这是一种多么值得学习的品格。

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严格要求自己。老教授几十年以来,一直生活简朴、勤俭节约,正是降低物欲、克制自己的表现。现代生活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水涨船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既能提高生活品质,也能带动经济发展,不是坏事;然而,凡事都要有度,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容易被物欲裹挟,甚至迷失自我;适当降低物欲,提高精神和理想上的追求,才能品尝到更有品位的快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至味,在于清欢。

利他,即给予他人方便与利益,并且不求回报。利他,往往源于对他人强烈的感同身受,也源于他人曾经对自己的帮助。老教授当年曾是一名贫困生,对贫困有着切身的体会,深知困难学生求学的不易;当年,他受到了各方的帮助,“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党和政府、母校、老师给予的,我必须尽力回报”,这成了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如此说,也如此做,于是,多年来,定期捐献成了教授的坚持。在我们身边,起初被社会善待,待有力量时回报社会,这种良性循环处处可见,让人欣慰。我们应该尽力利他,让利他之花在社会上广泛开放,人人利他,人人感恩,社会将更加美好和谐。

人无不生活在共同体中。人和人之间,有时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当此之际,应该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精神,不计较,多奉献、少索取。我们要向这位老教授学习,学习他勤俭克己,不为物欲羁绊;学习他心存感恩,长以利他为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