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新民晚报
    今年是赵朴初先生逝世二十周年。5月21日“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即将开幕。
深厚的家学,丰富的阅历,精深的佛学修养,诗人的气质——凝聚在笔端,造就了赵朴老独一无二的书法风貌。赵朴老身体力行,更用自己的诗文墨迹回馈社会,传播弘扬灿烂的祖国文化,不失传统文人的本色。他曾说:“弘扬文化,广结诗书善缘,因果不爽,俱得智慧花果”,这是这位大家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的意义所在。
《王维“红豆诗”》1988赵朴初 题谢玉岑《青山草堂鬻书图》1931夏承焘 写字好比一个人的衣冠仪容
约摸就在二十年前,笔者有缘接触到一批赵朴老墨迹,是他于上世纪70年代初写给好友老革命彭炎、阮波夫妇的,笔者得以有机会“亲密”接触赵朴老的书法,体会这位社会贤达、爱国宗教领袖笔下风姿绰约的艺术魅力。机缘巧合,去年深秋,笔者在无锡灵山游览时,偶遇里面的赵朴老纪念馆,对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
赵朴初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天台里,祖籍安徽太湖县。赵家是书香门第,祖父辈以上四代皆为翰林,门庭兴旺。太高祖赵文楷更是嘉庆元年状元,曾奉旨出使琉球。赵朴老父亲赵恩彤早年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但无意仕途,在家钻研字画,书法绘画皆精。赵朴老本名“荣续”,其父乃取古训“返朴归真,悟初笃静”之意,另为起名“朴初”。饮水思源,赵朴老日后在宗教事业乃至诗文书法上取得光辉成就,并非无本之木,是从小深厚的家学渊源滋养所致。
诚如启功先生所说,赵朴初先生的字得力于唐代的李邕和北宋的苏轼,取精用弘,飘逸潇洒,端严遒丽。赵朴老早年对柳公权的楷书下过很多功夫,故而无论行书还是大字,中宫收紧,谨严整饬,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风姿。他自己对书法也看得很重,有“学书非小道,譬若整衣冠。出门见大宾,俨然而蔼然。浮天沧海远,情意动波澜。一纸抵万金,异国同笑欢”等诗句,说明写字好比一个人的衣冠仪容,又是文化交流的最佳媒介。
赵朴老是我国佛教界领袖、社会活动家,还参与诸多国务活动,一生忙碌,日理万机。尽管如此,他始终葆有书生本色,他曾说:“读书写字,是书生功业,每天必作,即使独居一隅,乱声萦耳,也能安坐不动如须弥山。”正因如此,他有着很高的书法造诣,晚年还兼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和西泠印社社长,可谓实至名归。
展览作品,赵朴初画的漫画 沈增植书法 写字是读书人的本分
古老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绚烂多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如果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比如大家熟知的王羲之《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和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分别为后人封为天下“第二”“第三”行书。这三件流芳百世的国宝,都是书家书写自己的诗文而成,并非抄录别人的作品,甚至有两件都是草稿。可见,古代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看重的是书写者的文本,他的文学价值,其次才是他的书法水准。如果能“文”“字”俱佳,两全其美,像前述三大行书墨宝那样,那当然更好,但如果只是文章好,书法普通,也照样留得下来,诗文名篇照样能为后人所传颂。比如司马光留下的一页《资治通鉴》手稿,字迹平平,但照样弥足珍贵,流传至今。反过来,如果只是字写得好,文章内容非常平庸,甚至肤浅粗鄙,那这件墨迹是很难为人所重,也很难流传下去的。
其实,以前科举取士,文人士大夫的字一般都写得不错的,代表的是一个文人的面貌。启功先生曾经说:“写字是读书人的本分”,就有这层意思在里面。而当时的风气,加上传播的条件限制,所谓“文章千古事”,大家为了把好文章传播开去,流传下去,也不自觉地讲究书法,并通过书写的方式将文字附丽美化,以广流传,甚至为人争相传阅收藏。这就是刘熙载所一贯强调的,“书者,如其人,如其学。”
古代历来看重一个人的道德文章,人们将自己或别人的诗文名篇、嘉言警句用好看的字书写出来,或者请名家好手书写,或条幅、或中堂、或楹联,张挂于厅堂、书斋乃至园林中,也都是为了传播文化,以利教化,昕夕相对,有利于自己和周围家人的修身养性。书法价值虽然也被人们看重,但这对传统士人来说毕竟还是次要的,至少是两者并重的。
总之,在过去的读书人,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诗词文章,然后才是自己的书法。从这个角度看赵朴初先生的字,我们会发现他堪称传统文人学者的典型,喜欢将自己创作的诗词韵文用精美的书法写出来,馈赠友好或发表,让人在品读其诗文的同时欣赏其书作艺术,这也是过去文人唱酬交际的一种特有方式。
晚清民国以来,由于“欧风美雨”袭来,尤其是日本邻邦的推波助澜,传统书法艺术也渐渐被纳入美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体系,把它的视觉性和装饰性独立出来,于是乎产生书法家这一称呼和职业,将书法家等同于画家、雕塑家一样的美术工作者。这固然拓宽了传统书法的视野,但由于忽视书法背后根本的文学和学养支撑,不可避免产生许多流弊,这里就不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