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蝶变,打造隧道智能装备机群
在湖北神农架林区,郑万高铁襄阳至重庆段施工现场正热火朝天,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轮番上阵,穿山越岭——一项项新纪录在此诞生,开启一场隧道建造新的技术变革。
“我国90%以上隧道施工仍采用传统人工钻爆方式,机械化程度低、人员需求多、劳动强度高,质量也难以保障。”在刘飞香看来,越来越多的超级地下工程建设在即,传统人工作业方式很难适应,建设超级工程存在超高风险。如何通过装备推动传统隧道施工方式变革,一直是他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市场走向,就是产品升级方向。为此,刘飞香带领团队致力于隧道工程新工法研究,把产品创新与工法创新深度融合,依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隧道智能建造科研课题,提出以新一代前沿技术与隧道智能装备核心共性技术系统为基础,构建隧道智能装备体系。
刘飞香说:“隧道智能装备体系,实际上就是要打造一个隧道施工装备智能机群系统,让每台装备具有机器人特征,最终实现隧道内数字化施工、黑灯作业、少人作业或无人作业。”
目前,铁建重工已研制出包含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支护、隧道开挖、拱架作业、锚杆施工、喷射混凝土、仰拱施工、衬砌施工等,囊括整个隧道作业线机械化配套施工工序的高端智能化施工装备与系统解决方案。无论是郑万高铁、京张高铁等铁路隧道,还是贵州高速公路、拉林公路等公路隧道,铁建重工研制的钻爆法成套装备已广泛应用在国内重大工程中。
去年,针对高原高寒铁路等超级工程建设需求,铁建重工推出一批新研制的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与常规产品相比,超级地下工程装备最大特征是智能化,且兼具定制化、绿色化、国产化特征,具备攻克高难精尖超级地下工程的能力。”刘飞香说。
智造催生蝶变,这批新装备能适应超恶劣的自然环境,应对超风险的地质条件,采用超常规的设计施工方法,满足超大超长超深地下空间结构施工要求。
创新永不止步,刘飞香带领团队正全力攻关高原高寒铁路超级岩石隧道掘进机、钻爆法超级智能装备机群等新一批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为超级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超级地下工程装备已成为继超级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后,湖南“超级家族”的又一张新名片。
管理赋能,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
在铁建重工长沙园区,工业原材料、机械零部件每天不断进厂,出厂的则是“巨无霸”盾构机与“变形金刚”凿岩台车。随后,通过公路、海运及中欧班列运往国内重点工程及海外项目工地。
“大批设备顺利出厂,不仅可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还能带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刘飞香说。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曾让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处于被动局面。“共克时艰、化危为机,更要刀刃向内,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抗疫过程中,刘飞香推动企业进一步抓实党建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
不久前,铁建重工进一步压减与整合机构,重点优化了基于快速响应市场的组织架构体系,完善“总部掌控、营销主战、院所主研、总厂主建、院厂参战”的履职新格局,做到对市场快速反应,满足企业新兴产品产业发展需要。
依托新的组织架构,铁建重工全面优化制度、机制、流程,进一步完善流程型组织,将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融出新机制、新动能。
管理赋能,发展韧劲更足。6月28日上午,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一产业园,一台直径15米级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这是目前他们研制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这台盾构机开挖直径15.01米,总重量约4300吨,取名“钱塘吉祥号”,将用于杭州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建设。生产这样一台设备,所需物资规格品种多达2000余个。下半年,铁建重工还将出厂3台15米级及以上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分别用于杭州下沙路项目、长沙湘雅路过江通道项目等工程。
他表示:“将在企业管控上进一步‘舒筋活血’,打通‘内外循环’,推动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迈上新台阶。”
“在疫情防控呈现常态化大背景下,如何保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是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刘飞香坦言,作为主机企业,要积极主动作为,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动,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复工复产。
疫情发生以来,铁建重工生产的盾构机相继顺利发往土耳其、秘鲁等国家;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批量出口中东地区,交出了一份提神振气的成绩单。
在铁建重工生产车间,天车鸣叫,机器运转,绘图声此起彼伏,复工复产再现繁荣景象。接下来如何干?刘飞香早有盘算,全力推进“资本、产业、科技”深度融合,打造领跑“无人区”的产业板块,构筑制造和技术体系“护城河”,再辟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麟 谢 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