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82|回复: 0

像“钻头”一样经受磨砺

发表于 2020-7-19 10:43: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油报 │ 作者:记者 庄臣 张景瑜

  6月初,站在窗边,望着户外行走的人们又重新戴上了口罩,中国石油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彭齐,不禁想起了今年年初“滞留”在四川的日子。

  1月14日(腊月二十),彭齐接到任务从北京前往西南油气田H28-6井,开展最新研发的页岩气版非平面齿PDC钻头测试实验。“原计划在现场工作半个月,却因为疫情防控升级,历经123天才最终回到北京。”彭齐告诉记者。

  一次平常的出差会因为一场疫情而变得不同。1月21日(腊月二十七)晚,当钻头下到1000多米时,他的爱人从北京到达彭齐的老家——武汉,“她本打算在武汉先陪陪我家老人,却因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变得严峻,临时换乘去了自己父母家——湖北随州。”彭齐说道。

  1月23日凌晨2:30(腊月二十九),钻头到井底。彭齐从井台上下来,打开手机发现铺天盖地的都是武汉封城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回武汉过年了。”彭齐回忆道。

  1月24日(大年三十)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这位专注的博士仍然坚守在钻台上:“为了拿到第一手实验数据,我必须实时监测钻压、转速、扭矩等数值,每隔3个小时去观察岩性和泥浆,防止数据失真。”直到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2点,彭齐才从钻台上下来,给爱人打了电话道声“新春快乐”。

  这是彭齐第一次在井场过春节。一个人回到板房后,看着夜空中绚烂绽放的烟花,他觉得异常孤独,开始牵挂远隔千里、身处湖北疫区的家人。

  2月3日(正月初八),彭齐圆满完成钻头实验任务。他想尽快返京,却因为武汉身份,被就地隔离。人闲了下来,日子反而难受。彭齐这次出门时只带了一套棉工服、一件羽绒服和两套换洗衣物。“既不能返京,又不能回家,仅有一次出井场,是驾车40分钟到小镇上购买生活物资。”

  几天后,得知小镇有1名武汉返回人员确诊新冠,彭齐自觉嗓子发炎、胸闷,立刻进行自我隔离。但由于身处荒山,药品和物资十分缺乏,甚至连温度计都没有,担忧、焦虑和不安笼罩在他的心头。远在北京的公司领导得知他的状况后,加急寄送来药品和食品,公司微信群每天关注着他的动态,“大家一方面帮助我分析这些症状只是普通感冒,因为井队没有接触外人;另一方面让我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一周后,彭齐的症状消失了。“组织在我孤立无援时送来的不仅仅是一份温暖,更点燃了生活斗志的火种,让疫情之下的生活明亮起来。”

  3月25日,随着四川省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彭齐从井场转移到位于成都的项目前线指挥部,但依然不能返京。既来之,则安之。他把前线指挥部当作新的工作岗位,赶赴宁209H1-6井提供钻头技术服务。最终他于5月15日返回北京。

  此时距彭齐离京已过去123天。出发时身着棉服,归来时已是夏日炎炎。他写的近2万字的疫情日志——《疫情看人生》,让公司的兄弟们看到了那段日子里他的成长,“将来再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我会更加自信和坚强。”

  返京后的彭齐,为了追赶因疫情耽搁的科研进度,工作起来常常连轴转。“晚上11点下班是正常现象,干到凌晨2点、3点是常事。”周末大厦不开空调,在闷热的办公室里,他照样干得废寝忘食。

  彭齐2016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钻井工程博士毕业后,2019年在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做博士后。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对于彭齐来说,休斯敦中心定位为集团公司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际研发平台,“通过和外籍专家交流,我们在设计思路和研究理念上更加国际化。以前我们可能只是聚焦于某一个小点,但现在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也更系统、更扎实。”彭齐和团队曾针对致密砂砾岩研发一款钻头,其效能是国内同类产品的4-5倍,“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很快地激发潜力。”彭齐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